四川经济在线成都9月28日讯 9月28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博物院等9家单位共同承办的《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华丽亮相。此次展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国考古学会的指导和支持,集结了10省48家文博单位和518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就多达209件。展览以文物为实证,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整体呈现出来,用展览这一特殊的语言生动诠释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的文化自信。
“活”在核心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本展以此为引领,通过文物实证独具的感染力,为观众营造出一个认识长江文明、涵养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氛围。通过展示青铜时代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为多元一体、千年一脉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坚强的实证。
林书成指出,此次展览全面地展现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发展交融的壮阔历史,与社会各界共同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文明化进程。
“活”在资源整合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涉及广袤地域,文化多样精彩又紧密联系。在四川成立的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使本次展览的宏大主题在四川博物院成为现实。联盟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19家省级博物馆发起成立,成员包括全国共55家博物馆。联盟有力地推动了博物馆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办大展,能极大增进展览的叠加效益。
“活”在学术深度
展览是学术的表达式,学术是展览的起点。文物“活”起来,在于其承载的意义和内涵。此次展览注重学术上的交流,随着北京大学孙华教授的《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开讲,国内该领域著名专家在展览期间的一系列学术讲座在四川博物院拉开帷幕。讲座结合展览,深入不深涩,浅出不浅薄,有利于观众深刻认识长江文化的内涵。
“活”在社教广度
在展览特殊节点,脍炙人口的诗词与独特地域风貌巧妙结合,文物、文学、自然,浑然一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深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快、“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自信豪迈等,见物、见境、见神韵,拉近了文物与广大观众的距离。
此外,四川博物院围绕展览举办了一系列科普性质的社教活动,让博物馆走出“象牙塔”,走进大千世界。包括:“玩转”长江系列主题活动,“唯见长江天际流”历史人文、科学技术、艺术美学主题课程,“神树通天”、“双面天府”、“耀世吉金”巴蜀青铜文旅研学等,纷纷走进观众的视野。
“活”在创意
历史的长度,容易造成观众对文物信息缺乏了解,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常会缺少一种必然的关联而生硬。本次展览注重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通过自主与联合,创意研发了以巴蜀图符为创意的“蜀印——王系列”“蜀印——蚕项链”,以知识和趣味性为创意的“考古盲盒”等一系列众多文创品。四川博物院还联合中创文保(公司),举办了“触梦巴蜀沉浸式文创嘉年华”集市,设置了“触梦青铜”和“触梦巴蜀”两大核心主题文创活动,重点打造了户外文创快闪列车,展售各博物馆和文创企业的千余款优质文创品。这些文创品,具有文物元素历史特征和时代精神,走到观众的身边,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活”在社会
筑巢引凤,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公益事业。长江流域博物馆大联合,促进了文物资源大流动、大整合。文物资源“富矿”,吸引了包括文旅经济、大数据、创意产业、网络通信、图书出版等在内的社会企业加入。社会参与共建博物馆和文化事业的内生动力可见一斑,博物馆事业与经济、社会等领域“十个手指弹钢琴”的优质社会效益正在释放。
长江从青藏高原的雪山发端,汇聚了众多河湖水系,以其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造就了绵延、璀璨的长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成为中华文明闪耀的星光。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文明深厚自信的底气!(赵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