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丁正义,自号雪翁,墨禅,法号缘悟,一九五六年生于四川合江县。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泸州市诗书画院创研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龙泉收藏家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理事。著有多部画集,成功举办个人展和联展,接受过多家电台、报刊专访、特写。作品受到国内外爱好者青睐、收藏。现定居成都,长期从事中国水墨画研究与创作。
在巴蜀画坛,画家丁正义似乎名不见经传。艺术评论界大多侧目于绘画大师一类的名家,而忽视了名不见经传的不知名或知名度不大的画家。殊不知“有名”从“无名”而来,“大艺术”从“小艺术而至,我呼吁我们的艺术评论界既要“锦上添花”,更不要忘却了“雪中送炭”。我常想“雪中送炭”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它需要勇气、学识、胆量,需要破除迷信和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初春三月,有朋友携画家丁正义造访,使我有幸读到了“笔墨意象”书稿的清样。我与画家素昧平生,亦是首次系统读到他的140幅山水、花鸟作品。谁能料想得到,画家丁正义的山水作品竟让我读之喜不自禁。《蜀江行》与《幽居》是两帧扇面小品,前者为蜀山一隅江景,画家以“深远法”的构图营造意象;近景山树摇曳,山石峥嵘,山路蜿蜒,江水浩渺,楫舟横渡;中景山势幽深浑润,山乡依水而泊,水墨晕化,似雾似云;远景淡墨简皴,诗意迷离,静而动,静而活,静而有深意。后者为蜀山幽居之写真,画家以株株山树、片片土坡,潺潺溪流,排排幽居等前景物象为意象,远景之群山则以淡墨写之,前后若让若揖,互为呼应,一派蜀山“滋润湿人衣”的感觉。画家两幅山水小品,意象让人读之感佩。
我们说,中国画重达意抒情。营造意象历来是中国画构思的核心,它关系到作品的深度、格调及感人力量的强弱。众所周知,苏轼对王维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之论,晁以道下一转语:“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人们谈论中国画的意象,亦从画有诗味、诗境的角度来理解,这说明浓郁的诗情画意也是中国画意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写物外形”是要求画家不要去临摹物象,而要把头脑中反映出来的表象加以选择、提炼,变为心之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物象的感受、情思。赋予作品以灵魂、神韵。南朝宗炳提出的山水画创作不是为了“畅神”,就是要求画家要具有诗人的气质,能敏锐地感受生活,具有捕捉生动形象、在艺术形象上凝聚感情色彩的能力。画境要像诗境那样要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要能即景抒情,因物见志,旨趣遥深,意味无穷。一句话,中国画的意象包括着生活、立意、想象。形象思维、典型塑造不可或缺。诚如苏轼所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折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我读画家丁正义的山水作品,一个发现是:他笔下的作品主要以蜀山蜀水为意象,呈露的是一种“诗意发现与表现”的心源之美。
我欣赏画家的山水新作《三峡风情》,该图笔墨淋漓润泽、氤氲朦胧,突出了蜀山“风情”的题旨,丁正义在其面临着“诗意发现与诗意表现”考验的写意中,以湿画法和墨破法、色破法的艺术求索,努力营造一种“意在表现富有诗心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和谐共振”的意象,这是令人称道的。看得出,画家丁正义在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追求的是一种“绿影扶疏意味长”的“化秾丽为华滋,化单纯为内在精神愉悦”的意象。因此,他的作品方有了触物皆有会心的诗情艺术理想。不可否认,画家丁正义的山水画创作,从本质上讲,他是承继了中国画传统的从形象升华为意象的审美原则,承继从山水澄明美质的发现与表现中锻冶独特善感的审美追求。诸如此类的创作实践,在画家丁正义的作品中似有不少,即其笔墨已较为自觉地成为一种心灵的“意象”艺术,而不是用来记载或摹写自然造化物象。
当然,画家丁正义的创作实践还在漫漫的行进路上,唯有不懈地攀援才有望抵达真正成功的彼岸。这里,我只想说:当代优秀的山水画家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有精神指向的中国传统艺术博大浑厚,它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需要我们的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以古人为师,又以天地造化为师,循自然之道,见天地精神。更需要我们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古训,笔与神通,妙造自然,着手成春,做到艺术创作和人格互为表里,和学养生成互为表里。我这段话,旨在与画家丁正义共勉。
(马安信 作者系中国书画艺术评论家、诗人、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