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备受瞩目的当代偶剧《想成仙的熊猫》作为冬日童话之旅项目的精选剧目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与高度评价。
该剧由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品,成都市木偶皮影剧团创作生产,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要文化品牌“幸福成都·非遗相伴”(2023)成都传统表演艺术创作演出季的原创作品之一。
《想成仙的熊猫》灵感来源于《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通过讲述一只胖熊猫噗哒的奇幻历险故事,寓教于乐地传达了“立志不要好高骛远,做事还需脚踏实地”的深刻道理,激发了小朋友们对梦想的追求和对努力的认同。
这部剧汇聚了全国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包括国家一级导演马路、国家一级作曲赵文彬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的张瑞萌等。他们将木偶戏与儿童剧的特点巧妙结合,并融入了川剧等地方特色元素,使得该剧在表现形式上独树一帜。真人与木偶相结合的表演方式,不仅富有趣味性,更展现了成都木偶戏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据导演马路介绍,本次演出,创作团队针对剧目进行了一些特别的升级,不仅更加强调偶的思维和元素在剧中的体现,还对木偶面具的设计进行了更加国际化的改动。“许多小动物的面具都是站在世界审美的角度设计的,通过这些外在面具的差异,来体现偶剧人物内心情绪和矛盾的变化。”马路称。
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顶级的艺术殿堂,不仅代表着国内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想成仙的熊猫》带着四川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走进国家大剧院,不仅是在一个更加严格和挑剔的市场环境中面对检验,更是借助国家大剧院的平台与品牌影响力,与其他优秀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学习。
“这种艺术交流和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剧目的艺术品质,还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艺术体验,在推动四川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共融。”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想成仙的熊猫》在国家大剧院的成功演出,不仅是对该剧艺术品质的肯定,也是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次有力展示。期待更多像《想成仙的熊猫》这样的优秀作品能够涌现出来,为观众带来更多艺术享受和精神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