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2023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1月19日,“散文无所不能”贾梦玮新书发布及作品分享会在位于宽窄巷子的成都三联韬奋书店举行,围绕《南都》《红颜》《往日情感》三本散文作品,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评委、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文学》杂志主编罗伟章,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小说奖获得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黄咏梅与作家贾梦玮展开对谈,探讨了三本作品背后对人类情感的关注与体察。
贾梦玮的创作始终关注人类的情感。其散文主题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对历史存在的沉思,二是对人间烟火的凝视。前者主要收录于《红颜》《南都》两部散文集,后者为随笔新作《往日情感》。前者均为重新修订版本,分别为贾梦玮30岁前、40岁前两个年龄阶段所创,《往日情感》则为近日出版的最新散文集。“情感是我们走向回忆的最大支撑。”三本书虽然主题不同,但贾梦玮认为,这三本书都是聚焦人性,写往日情感、往日记录的,那些被人忽略的、被历史遗忘的,都是作家应汲取,并为人类诚恳保留的东西。
“贾梦玮的书,是其文学追求与美学追求一以贯之坚持的成果。”黄咏梅回忆,年轻时的贾梦玮走遍了南京的老宅子,走访了解老宅里主人公的故事,与建筑、人物进行对话,这些经历在她看来是其创作《南都》的必然积淀。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看来,在熟悉的事中去寻找文学线索,是一种非常难的工作,而贾梦玮准确拉住了历史的“线头”,耐心梳理这些历史时空背后的思想并进行判断,并且一直勇于提出“非常独特的判断”,这些都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品质。
“人人都可写,但写好非常难。”选择一直创作散文,贾梦玮坦言,年轻时的他,被散文“无所不能”的叙事模式深深吸引。他还认为,“人”这个精神主题,在散文创作中,是无处可藏的。“所有的文章,重要的并不在于题材、主义,而是作家的精神气质。”
“散文的作者一定是先对自己说话。”在读贾梦玮的散文时,罗伟章感受到了其“真诚的自我沟通与想象”。贾梦玮也赞同其观点,他认为,写作者用五官记录是远远不够的。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最需要的特质就是想象力,而“不去寻找标准答案”就是通往无尽想象力的最佳路径。
“我希望散文不是无关痛痒的文章。”用笔去对世道人心描绘情与思,是贾梦玮的最终盼望。“我希望我是一个智者,但我更希望我是一个仁者。对待我自己,我是剖白的;对待我的写作对象,我是深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