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续推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巩固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我省有一批优秀的工业研究设计单位和企业,坚持走科研创新之路,为企业提升核心技术助力,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做大、做强的智力与经济效益。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省食研院”)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省食研院是我国食品与生物发酵行业知名的科研院所、“中国食品工业20大科研与教育机构”之一。作为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进集体、四川省和西南地区乃至于全国的食品与发酵行业的重要科研力量,省食研院在农产品食品加工、微生物发酵、酿酒酿造、泡菜豆瓣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及配套工程设计方面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历年来,省食研院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专利近100件,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100余项,其中“黑曲糖化酶活力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酵法制衣康酸”“直投式功能菌发酵泡菜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基于MVR泡菜盐渍液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添“动力”——
培育技术创新人才:启动“创新团队”建设
“技术创新,人才为先。”
省食研院董事长陈功介绍,为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省食研院建立起一支原创性、前沿性技术顶尖研究团队,专注于应用前景较好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以促进公司以及我省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在原有8个创新团队基础上,启动了“PI创新团队”建设,目前正顺利推进。
“PI创新团队”的建设,让省食研院凝聚和培养起一批科研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的中青年科研骨干以及优秀的创新团队。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产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尊重技术创新人才,我们有引导和激励人才健康发展的机制。”陈功表示,按年度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团队,按照立项资助经费的35%给予项目经费补充,其中20%可用于团队个人奖励。
“PI创新团队”是省食研院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新生“动力”。多年来,省食研院的科研与技术创新实力在持续巩固壮大。
据了解,省食研院建有3个专业研究分院并计6个所、9个国家或省级技术中心、1个成果转化基地,参建了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成都金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省食研院的自主创新科技型企业,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川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拥有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在技术创新人才力量方面,省食研院拥有科技人员200余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占60%以上,享有政府津贴、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青年科技专家、国省项目库专家等40余人。
此外,省食研院还获得“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获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高校院所创新贡献奖”;部分专家入选精高端人才“青城计划”科技菁英、创新领军人才、天府工匠。
修“内功”——
推进科研项目发展:技术创新硕果累累
多年来,省食研院不断修炼科研与技术创新的“内功”,创新的成果反映在一个个科研项目的攻关和落地建设中。
去年7月,省食研院“国家果蔬腌制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国家发酵蔬菜技术中心)项目获农业农村部专项批复。
今年10月,该项目建设工程陆续开展,目前果蔬发酵专用微生物菌剂中试示范线、果蔬多态发酵中试示范线、果蔬腌制现代加工(调味泡菜、盐渍菜、果脯)中试示范线及果蔬腌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中试示范线等4条中试示范线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即将完工。
陈功介绍,该项目完成后,将成为我国腌制发酵果蔬产业的专业性平台,为促进我国腌制蔬菜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升级提供支撑。一批具有引领性的科技成果将在项目的推动下实施落地,大大丰富传统腌制加工果蔬产品的类型,一系列先进科技成果从研发到成功转化,有力促进我国果蔬腌制加工行业的转型升级,将直接为基地每年带来600万元的经济效益,经过2-3年培育后,中试示范线放大为生产示范线。
不仅是在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在酿酒研究领域,今年省食研院的白酒产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令川酒行业十分振奋。陈功介绍,该项目研究白酒酿造副产物丢糟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型新燃料生产技术,促进白酒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泡菜产业技术研究方面,“基于MVR泡菜盐渍液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首次应用MVR技术,突破了泡菜等行业盐渍液处理难、成本高的瓶颈,创新性强,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成果在泡菜等产业的应用,减少了氯化物排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促进了泡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更值得一提的是,省食研院还上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征集项目6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征集项目4个,“川渝协同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征集项目9个等,为国省“十四五” 献言献策。
做“智囊”——
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推进产业化发展
除了在实验室做研究外,省食研院的科技与技术创新人员还要走进企业,促进成果转化,这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多年来的研究和创新,省食研院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泡菜上下功夫,取得多项产业技术突破。 “小小的”泡菜技术,已转化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该技术创新主要解决中国传统发酵蔬菜制品手工作坊式生产难以标准化、现代化、产品质量不稳定等核心瓶颈问题,有力推动了我国泡菜产业集群式创新发展,制定了泡菜国际标准ISO24220。
这项科研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60余家企业,建成生产线55条,年产量100万吨以上,技术转化催生了“小泡菜大产业”,近3年直接新增经济效益65.8亿元。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从最开始两三百平方米的“小作坊”式企业发展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东汉”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公司成为省扶贫示范点单位,这其中都有省食研院的一份功劳。
“我们与东柳醪糟公司合作十年,帮助提升产品品质、改进生产技术、培训人员、设计现代化工厂、共建省级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原窝醪糟连续化生产技术荣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优秀奖及市科技进步奖,受到行业界的认同。”陈功告诉记者。
省食研院不断深入企业,把创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的各个方面,开发了曲酸衍生产品、聚谷氨酸、直投乳酸菌剂、低GI大米、自热川菜精品、小酥肉、猕猴桃高SOD酵素、粉末豆瓣、雪梨啤酒、双热源多功能烘干机等等新产品并进行转化,提升企业效益和水平。
近10年,完成纵横向项目2000多个,取得重要成果80余项,成果转化率达70 %以上;仅为中小企业创造效益累计超过100亿,对食品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如今,省食研院的科研技术正源源不断持续惠及众多食品企业。其中,泸州老窖酿酒工程技术改造、10万吨李记泡菜工程设计、成都颐海工程设计、8万吨东柳醪糟公司产品开发与设计、泸州郎酒浓香酿酒基地建设、年产3万吨广西茶酒工程设计、正大食品企业(成都)有限公司改造工程、四川省银丰食品工艺改进与扩能改造、德昌县农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设计等重点项目均按协议计划实施推进,进展顺利。
除了为企业输送技术,省食研院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还定期开展培训班,为企业培养人才,促使企业员工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更加规范、安全。省食研院年服务企业500家(次)以上,培训专业科技人员10000人次以上。
通过“技术人才培育”、“科研项目攻关”、“技术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努力,省食研院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继续为四川技术创新发展贡献科研技术力量,以“人才立院、科研强院、特色兴院、产业富院”为发展思路,在局部体制机制改革、环境整治、科研能力提升、基地企业技改等方面努力,坚持走科研创新之路,为企业添智、增力。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