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在四川第十届茶叶开采活动周上,四川在线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了一组数据——2022年,川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80亿元,茶农人均茶产业收入超过5000元。
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看来,这标志着全省茶产业面积、规模、效益位居全国一流水平,“真正将‘小特产’,做出了大成效。”
夏秋茶成“黑马” 年茶旅收益达9亿元
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茶山绵延,浸着茶香,这是全省最早的春茶产区。
每年,在这里萌发的第一批早茶,凭借品质优、早上市,快速抢占国内外市场。2月10日前后至3月15日前后,30余天的时间里,不少外商来到纳溪收购春茶,70%的春茶在原产地就被买走。
“纳溪现有茶叶基地31.5万亩,投产面积达24万亩,年总产量2.29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77.5亿元;‘纳溪特早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到45.22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纳溪区委书记谭荣兵介绍。
同时,随着机械化修剪和采摘技术的推广,大批量加工出口绿茶成为现实,纳溪茶的市场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当地的绿茶加工企业将目光锁定在生长快、产量高的夏秋茶上,让其成为纳溪区茶产业中的“黑马”。目前,纳溪区内已有多家出口绿茶加工企业大量收购夏秋茶鲜叶,2022年,茶叶鲜叶亩产值达到6000元—8000元。
依托现有的茶园基地,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等为一体的茶旅产业应运而生,逐步实现茶园公园化、景区化,三产联动。目前,纳溪区已建成具有观光功能的茶园面积达12万亩,全年可接待35万人次,年茶旅收入达9亿元。“我们又与24家企业集中签约,接下来将分别以茶科技、茶战略、茶精加工、茶文旅做文章,继续壮大茶产业。”谭荣兵表示。
除了“纳溪特早茶”外,泸州还有“乌蒙高山茶”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已建成10万亩乌蒙高山茶产业带。当前,泸州全市已成功培育泸州大树茶、古蔺牛皮茶、叙永红岩茶等多种名优茶品,茶叶种植面积已达44.5万亩,综合产值突破80亿元。
构建高质量空间布局 示范引领全省茶产业发展
“纳溪特早茶”只是川茶发展的一个缩影。“2022年,全省茶产业呈现出基地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毛茶产量稳中有升、综合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肖小余表示。
两根手指就能捻起的一片茶叶,如何成为县域支柱产业,并有“大作为”?在茶叶开采活动周系列活动上,与会专家们讨论热烈。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原副主任寇建平认为,茶产业要发展,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品牌赋能很关键,也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焦点。塑造品牌需要‘质量强农’,按照产业链实行标准化生产。”
当前,四川构建了“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已培育出“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茶”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
园区化建设也十分重要。“茶产业作为乡村产业之一,全省以国家茶产业集群为核心区,建设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和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两带两区’,示范引领全省茶产业发展,‘小产业’做成了‘大园区’。”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所长周新群表示,通过产业集群打造,还能带动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也是专家们提及的高频词。“好的农产品需要好的品种,品种就是科技,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寇建平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聂凤英认为,农业现代化实现了“耕地少、投入少、产出大”;数字农业的介入,能清晰摸排资源,展现趋势变化。“川茶品种、设备、工艺、产品等技术创新,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智’的支持。从选中、生产乃至销售,川茶均有了‘质’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