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意浓。眼下,泸州市纳溪区茶叶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茶园进入采茶旺季。有20多亩茶园的当地种茶大户林奇英每天就有近3000元收入。不只是林奇英,在这个现代农业园区,通过丘坡地种茶、谷地种水稻、茶间套种果树油菜以及规模养殖等模式,2022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690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000元。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日前发布的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专门用一个章节对促进农民增收作出部署安排。3月16日,在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发布会上,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介绍,接下来,四川要从就业、经营、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等多方着手,促进全省农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提升就业质量稳增收
数据统计,202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72元,比2012年增长151.2%,过去10年年均增长9.6%。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城镇居民、也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7下降到2022年的2.3。
“我省是农民工大省,就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徐芝文介绍,全省常年转移就业规模保持在2500万人左右,2022年劳务收入达6640亿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到31.3%。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川字号”劳务品牌,加大农民工就业失业监测帮扶,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
此外,四川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大,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质量同样重要。
省乡村振兴局局长蒋刚介绍,今年要在800人以上安置区深入实施搬迁群众就业帮扶的专项行动,积极搭建就地创业平台,创新采取一些民俗商品制造、电商网点、家政服务等系列方式,实现搬迁群众居家灵活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
发展乡村产业促增收
在眉山市丹棱县,这几天,不少新鲜柑橘还挂在枝头等待采收。种植大户李维俊算了一笔账,今年自家10多亩柑橘,产量在5万斤左右,预计收入20余万元人民币。“比去年还提升40%。”
在整个丹棱县,依靠产值达30亿元的晚熟柑橘行业,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8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数据统计,全省农民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37.7%,是农民收入的大头。发展乡村产业是增加农民经营收入的主要途径。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要求,要拓宽农民经营增收渠道。具体而言,就是支持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此外,支持农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和乡村生产生活服务业,鼓励乡村传统技艺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工匠等发展乡村特色、民族手工业。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蒋刚介绍,今年要在800人以上安置区建立完善配套的产业发展链条体系,实现产业园区、帮扶车间或者是社区工厂支撑全覆盖。同时鼓励推动集中安置区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通过参股、联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实现800人以上安置区全部有集体经济。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是我省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还很低,只有3.4%,这既是短板也是潜力。”徐芝文说,下一步,四川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增长机制,多渠道挖掘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同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转移性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