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4部门印发《推动全省建筑业做优做强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十四五”期间,四川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速6.4%,累计完成总产值超9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一直保持在8%左右。预计到今年底产值规模可以达到1.9万亿元,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作为建筑大省,建筑业是四川传统的优势产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此次四川为何出台《若干措施》?具体又将如何推进?
为何出台?
巩固和延续产业基础和优势,也积极应对行业变革
过去十年,四川先后出台了《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强省建设工作方案》《支持建筑业企业发展十条措施》等系列政策。
政策的持续加码,体现出建筑业在四川经济版图中的十足分量。然而,要理解《若干措施》出台的背景,还需把握四川建筑业发展中“不变”与“变”的双重主线。
不变的,是四川建筑业发展的基本面。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不仅支撑着四川经济增长,更直接带动就业、税收与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成为实体产业的重要支柱。所以,巩固和延续四川建筑业积累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成为制定实施《若干措施》的出发点之一。
变化的,则是建筑业发展的思路。回顾建筑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始终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率30%至70%一般被认为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2024年末,四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1%——这意味着,四川城镇化进入了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建筑业发展迎来了转折点和调整期。
“当前,建筑业进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阶段,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成为核心发展方向。”记者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管理处了解到,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积极应对行业变革、抢抓转型升级机遇,正是出台《若干措施》的重要考量因素。
特别是,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核心特征的“好房子”概念的提出,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今年初,四川印发的《2025年全省建筑管理工作要点》就明确把建设好房子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如此看来,建筑业既是四川经济版图中最具厚度的板块之一,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四川进一步明确了“十五五”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30年,基本实现“建筑强省”目标,基本建成智能绿色、创新高效的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四川建筑业在全国的位次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四川处于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若干措施》从培优做强市场主体、推动建造方式变革、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行业营商环境等6个方面入手,用14条措施为四川建筑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出清晰的蓝图: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更加注重质的有效提升。
如何推进?
聚焦建造方式、市场主体等,推动建筑业“内外兼修”
磁吸式高空焊接机器人可实现无人化作业、建筑运用高性能围护结构等技术可减少碳排放、操作无人机就可以完成对工地的自动化巡检……如今,四川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已经起步。
作为一项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持续迭代的系统工程,《若干措施》为四川转型升级的路线图标注了“目的地”:打造“四川建造”升级版,持续巩固建筑业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支撑作用。
如何实现?“加快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全面转型升级、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管理处相关负责人总结。
具体到《若干措施》涉及的6个方面内容,又应如何理解其内在逻辑?“政策既着眼于培育企业自身竞争力,也立足于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体现出‘内外兼修’的系统转型升级思路。”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修“内功”方面,推动建造方式变革被划上重点。其中,加快发展智能建造的措施备受关注。“传统建造方式普遍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等问题。”四川省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会智能建造分会会长、中国五冶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杨根明认为,智能建造不仅有助于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和建造效率、保障安全生产,更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此基础上,《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加快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深化数字设计软件、智能施工装备、智慧运维平台等智能建造重点领域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
练“外功”方面,培优做强市场主体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十四五”期间,全省建筑业企业数量突破14万家。体量虽大,但短板依然存在:总体水平“大而不强”,企业整体“小、散、弱”。
因此,《若干措施》明确鼓励有条件地区组建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大建工”集团,向具备“投融建营”一体化能力的综合承包商转型。“这是坚持‘建筑强省’必先‘建筑强企’的思路,从培育市场主体端精准发力,破解‘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解释。
另一个重点则落在了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上。记者注意到,《若干措施》也引导企业从传统的房建、市政领域向其他重点领域拓展。例如,其中特别提到,支持具备能力的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