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乐至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2700余名学生分九批次走进了旺亿生态园,参观蚕桑文化,接受劳动教育。该活动由乐至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资阳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及乐至中学等主办。
同学们在桑海长廊认识、了解了桑树的习性;在蚕房里动手卡方格簇,为蚕宝宝搭建温暖的家;参观展板,了解了乐至悠久的蚕桑文化;中午品桑宴,品尝了桑叶美食;亲手种菜、做面食;参观蚕丝被的生产制作过程等等,全方位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们懂得劳动虽然艰苦,但是劳动过程却是愉悦的,让他们有了“学习如禾如苗,懒惰如蒿如草”的人生感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加珍惜幸福生活。
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农耕文化体验?让中学生走进农场,就是要在他们的心里留住回归自然、守望家园、传承文化、莫忘乡愁的底色。假若中学生的脑海里不仅仅装着各种书本知识或各种海量信息,而且能亲身走进农场,体验青青桑园、袅袅炊烟、道道沟渠,这样既能为传承农耕文明出一份力,又能搭建起与自然沟通的一座桥。走进农场,一方面可以体验勤劳耕作、崇尚美好等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更能深知农耕文明中应时、取宜、守则等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生。
当代中学生几乎自呱呱落地,就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各种物质美好,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这些美好物质从何而来?如今走进农场,知道了种子、土地、桑叶、蚕、蚕丝、蔬菜、水果……,这些都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2020年,疫情肆虐,美国大选沸沸扬扬。但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的农民依然防控疫情,依然春耕夏种秋收。这更体现出一种默默无闻、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正是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特质。当中学生置身桑园、农田、菜园等,细细咂摸农耕文化的香醇,体验农民及农村工作者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等精神,这无疑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龚大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