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发布的《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2020》(下称《报告》)显示,减油、减糖和减盐(简称“三减”)倡议发出后,高达89.2%的受访者认为“三减”对国人健康很重要。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让中国人膳食结构发生改变的同时,疾病谱也在随之改变。
2015年发布的《全国营养调查与监测(1982-2012年)》显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只有1.9%,2012年是25.2%,糖尿病患病率从0.67%飙至11.6%。心血管病患病人数2.9亿,高血压2.7亿。
《报告》中对一些城市推行“减油、减糖和减盐”原则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些饮食健康新信号。
“三减当中,相对做的较好的是减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表示,“实际上,中国人总的来说,吃糖并不是很多,而且现在甜味剂在食品行业减糖方面已经有成熟应用,有了相对有效的替代。”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物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度往往是普通蔗糖的200至300倍,既能满足消费者对甜蜜口感的要求,又热量低或无热量,按规定使用很安全。”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甜味剂不是减肥药,而是实现减糖的一种方式。只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相关法规标准正确使用,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减糖先行一步,减盐和减油却一直是中国人的“老大难”。《报告》显示,“三减”最大的挑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放弃食物原有的口味。接近90%的消费者不希望产品为了健康升级牺牲口味。“谁都知道高盐、高油不好,但油和盐对于食品的风味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对“重口味”有偏好,另一方面,餐厅、外卖和食品企业又在迎合并制造这种偏好,导致中国人口味越来越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事实上,越是健康的人,越注重健康,越是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健康意识也越淡薄。”钟凯指出,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会影响到个人对于饮食健康关注度以及它改变的意愿。陈君石院士表示,营养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要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在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从“要我改变”转变为“我要改变”。
魏世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