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22日为世界传统医药日。我国的传统医药那当然是中医啦。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是中国中医四大经典,其书中内容对于现代医学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养生等都属于中医医学理论。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它的历史性而忽视它的医学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西医并肩在抗疫前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中医也十分重要,特别是秋冬之际,因为天气转变过大,极容易使我们患上秋燥,并引发一系列炎病。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那要怎样预防和缓解秋燥呢?让我们一起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一一了解吧。
衣——注重防寒保暖
秋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冷还易刺激血压升高,导致中风甚至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人体特别要注意的保暖部位是颈部、背部和脚。
食——饮食有重点
由秋燥引起的失眠、多梦 ,百合煮粥是最常用的“抗燥”方法:取百合30克,洗净切碎,糯米50克,加水400毫升,同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适量,早晚温热服食。
近视、远视、轻度白内障患者若出现秋燥时,可取石斛与菊花同煎代茶饮。石斛中的有效成分只有久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煎的过程中应先煎石斛30分钟,再放入菊花煎5-10分钟。
由秋燥引发感冒时,可以用玉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竹还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起到辅助降低血糖的作用,特别适合糖尿病合并秋燥者食用。常用量为10-15克,水煎代茶饮,也可与大米一起煮粥食用。
因秋燥引起的便秘,可取等比例的天门冬、麦门冬,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浸泡30-60分钟后,再加热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一次,加温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并以小火将煎液加热、煎熬、浓缩,至黏稠如膏时,加蜂蜜1杯,至沸停火,冷却后装瓶密封,置于冰箱冷藏室内保存。每日早晚各取1汤匙,以沸水冲化饮服。
住——室内通风换气
秋冬季天冷,有些人喜欢紧闭门窗或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影响健康。所以,冬季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应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提神醒脑。
行——运动调养不可少
秋冬之际,应当适当锻炼,少大汗。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以微微出汗为度,不宜大汗。大汗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秋冬也宜调养精神,早睡早起。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 “冬胚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此,冬季养神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了解中医,了解中国的传统医学,使健康离我们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