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指南是根据食物生产供应及各国居民实际生活情况,将现有的膳食营养与健康的证据研究转化为以食物为基础的平衡膳食的指导性文件,旨在帮助人们做出科学的食物选择,合理搭配膳食,以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和减少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
一、中国居民饮食现存五大
问题
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膳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最直接和至关重要的因素。长期规律的合理膳食,膳食中充足的营养素能维护人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抵御各种疾病。膳食也是可变因素,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和不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营养健康问题。
1.膳食不平衡的问题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高油高盐摄入在我国仍普遍存在,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逐年上升,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和大豆类摄入普遍不足。
2.超重肥胖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居民生活方式明显改变,身体活动总量下降,能量摄入和消耗控制失衡,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日趋严重。
3.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食物结构有待改善。农村居民奶类、水果、水产品等食物的摄入量仍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油盐摄入、食物多样化等营养科普教育急需下沉基层。
4.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营养问题应得到特殊的关注。
5.食物浪费问题严重,居民营养素养有待提高。
二、膳食因素对健康有什么
影响?
人类需要的基本食物可分为五大类,即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大豆坚果类和油脂类等。膳食组合或结构的不同,或某些食物长期摄入过多过少,将造成所供给的能量或营养素与机体需要之间不平衡的状态,有充足证据说明,膳食因素与机体免疫水平、慢性病的发生风险有密切关系。
1.哪些食物该多吃?
经过综合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据显示,与主要健康结局风险降低相关联的膳食因素有: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饮茶)等。
2.哪些食物要少吃?
经过研究国内外科学证据显示,与主要健康结局风险提高相关联的膳食因素有畜肉、烟熏肉类、酒、盐、糖和油脂等。
3.“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更适合中国人
中国地域辽阔,受经济发展、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膳食模式差异很大。从以往2002年、2012年、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分析,我国以浙江、上海、江苏等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膳食可以作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该区域膳食以米类为主食,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充足;动物性食物以猪肉和鱼虾类为主,鱼虾类摄入相对较高,猪肉摄入量低;烹饪清淡少油少盐,比较接近理想膳食模式。
流行病学和慢性病监测发现,具有这一模式特点的人群,不仅预期寿命比较高,而且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一些特殊膳食模式,比如低能量饮食、低碳饮食、生酮饮食、间歇性禁食等,对超重、肥胖人群有一定的作用,或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性治疗,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4.低体重和肥胖都会增加死亡风险
证据表明,超重肥胖会增加冠心病、2型糖尿病、绝经后妇女乳腺癌、儿童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其中,BMI每增加5 kg/m ,可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27%;超重人群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1.26倍,肥胖人群的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1.69倍。
低体重、肥胖都会增加老年人(65岁及以上)死亡风险,BMI与全因死亡率呈U型关系。BMI在14.0~27.9 kg/m 之间,随着BMI增加,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但在28.0~47.9 kg/m 之间,全因死亡风险开始增高。
5.中—高强度运动对身体有益
多做身体活动,不仅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还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与全因死亡风险,改善脑健康。
多运动(每周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可以减少体重过度增加的风险,防止BMI增加。总身体活动量3000~4000 MET-min/周,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有规律的身体活动(150~300 min/周的中—高强度运动)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14%~35%,相同运动量高强度运动比中等强度产生更好的效益。
以步行举例,与每天步行4000步相比,8000步/天可以显著降低全因死亡风险51%,12000步/天可以降低65%,与步速大小无关。
三、不同国家各类食物的推荐
食物的推荐摄入量是膳食指南中的重要部分。从膳食指南可知,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推荐摄入新鲜多样的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鱼、禽、蛋、肉等动物性食物,限制油脂、盐、糖和酒精等的摄入,并鼓励大量饮水。
四、如何做“身体健康的民族”?
今后10~15年是我国改善国民营养健康、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战略期,抓住机遇、及时采取措施将会事半功倍。而合理膳食正是实现全面、均衡营养的基础和保障。
1.精准化的营养指导
(1)强调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增加全谷物的消费,新鲜水果的摄入,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豆类及其制品摄入;优化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增加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水产品类、低脂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类及其制品。
(2)保证膳食能量来源和营养素充足,从而维持健康体重,预防相关膳食慢性病。
(3)进一步控制油、盐及糖的摄入,减少含糖饮料消费。
(4)杜绝食物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营养学和食品加工学依据,减少食物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损耗现象。倡导全民减少餐饮环节的浪费,提倡饮食文明,将保持食物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引导居民合理膳食的重要方针和实施策略。
2.以慢病预防为目标
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严峻,相关慢性病风险仍呈快速上升趋势。肥胖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成为多种慢性病(包括癌症)的共同病理基础。虽然我国居民营养相关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持续增加。合理膳食、适量活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保持较高的睡眠质量均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因素。
(1)膳食营养作为生命的源泉,平衡膳食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其健康效应不容忽视。多项研究表明适量的全谷物、蔬菜水果、水产品的摄入对于肥胖、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癌症等有着明显的预防作用,同时合理的膳食模式也可以降低这类疾病的发病风险。
(2)身体活动可以降低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应综合考虑生理阶段、能量摄入水平和基础代谢情况,指导居民保证充足、科学的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不推荐任何人饮酒,特别是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人群,成年人如饮酒应限量。
3.营造健康的食物消费环境
我国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国家食品安全和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膳食模式的转型升级,但当前食物生产加工与居民健康的消费理念尚缺乏有效衔接,应将营养与健康理念贯穿于食物生产、加工、烹调、选购、进餐的各个环节和体系中,营造健康的食物消费环境。
4.培养营养人才和队伍建设
制定引导大众科学饮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性文件,应以公众健康为根本,结合中国国情,强调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营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落实和践行上述指导性文件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应把加强营养职业人才培养(注册营养师、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等)和队伍建设,作为落实合理膳食行动、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目标的重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