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学说是研究脉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的临床应用理论,属于络病证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脉络是经脉系统中运行血液的网络结构,渗灌濡养全身脏腑组织,脉络病变是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病基础,深入研究脉络病变发生发展及辨证治疗规律对指导临床多种难治性疾病防治均有重要价值。
传承发展血脉理论 构建脉络学说
脉络学说与经络学说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形成了以脏象为核心、以经脉为枢纽、以气血为基础的中医学术体系。但由于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混淆,导致脉络学说的历史缺位,对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一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血脉”作为医学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我国古代先民在茹毛饮血的生活实践中对血脉产生了直观认识,并且用具有水流意义的象形文字“”或“”进行表示。西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古籍对人体脉的功能和分布及病脉的诊疗进行了论述。春秋时期的《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血脉”概念,指出脉是容纳血液的形体器官,也是血的运行通道,初步形成了“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概念。
而且《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籍一直是将气与血、经络与脉络并重研究发病规律的,与后世将经脉和经络混淆而论相比,显然将经络与脉络并重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所以,脉络学说的建立不仅适应了心脑血管病这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重大疾病防治的社会需求,更是还原了经脉理论的历史原貌。
吴以岭院士团队溯源探流,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指出脉络是从血脉分支而出,运行血液,渗灌濡养全身的网络系统,包括了小血管、微血管、微循环。并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揭示了脉络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运用营卫理论分析2000多年来治疗血管病变的2487首方剂,其组方完全符合调营卫气血的用药规律,并根据营卫理论确定了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组方。
同时根据脉络与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同一性,提出“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而微血管病变恰恰是心脑血管病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也是难以突破的国际性难题。973项目专家组验收评价意见认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
脉络学说解决冠心病难题
冠心病的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官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血管系统,所以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完全堵塞可以影响心脏的供血,其后果就是心脏的收缩、舒张和泵血功能异常,而心脏作为全身血液循环的控制系统,一旦心脏功能异常将造成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的发生率高达37%,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75%~95%。《Microcircul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加重的核心机制。
针对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吴以岭院士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研制出了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和治疗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
关于心肌梗死的研究证实,脉络学说指导研制的通心络胶囊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达20%,可以显著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发挥上述疗效的关键机制就是保护心梗缺血区微血管,改善缺血区微血管血流。因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发布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此外,还被列入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关于心律失常的研究证实,脉络学说指导研制的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作用,可以在减少室性早搏的同时改善心功能,还可以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在减少室早的同时提高心室率。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也有显著疗效。其机制也与保护心脏微血管有关。因此,参松养心胶囊列入中华医学会、国家卫健委颁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及“十三五”规划教材《内科学》。
关于心力衰竭的研究证实,脉络学说指导研制的芪苈强心胶囊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衰患者6min步行距离,减少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在西医国际标准化治疗基础上明显提高临床疗效16%,其机制也是保护心脏微血管。《人民日报》引用《美国心脏病杂志》的评论:“中草药为心衰治疗带来新希望”。芪苈强心胶囊被列入中华医学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脉络学说解决缺血性脑梗死难题
在我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1人死于脑血管病,微血管损伤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梗死面积扩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脉络学说指导下,提出脑梗死的治疗策略是保护缺血区微血管。
关于缺血性脑梗死的研究证实,脉络学说指导研制的通心络胶囊可以保护血脑屏障,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也与保护缺血区微血管有关。该药列入了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脉络学说解决糖尿病肾病难题
据统计,我国有1.298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为30%~50%。研究表明,微血管损伤也是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病机,所以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也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措施。
关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证实,脉络学说指导研制的通心络胶囊可以保护微血管、肾单位,抑制肾纤维化,改善肾功能。
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为中医药传承发展做出了示范
脉络学说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中医血脉理论的论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坚持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原则,系统整理历代医家关于血脉及脉络理论的相关论述,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多科学知识对其科学内涵加以诠释,提出新的理论假说,以“源于临床、基础研究、指导临床”和“整体设计、分部求证、系统整合、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发挥气血相关的脉络学说理论特色,围绕血管病变的共性病变环节和微血管损伤的共性发病机制,阐明了血管病变的病理演变和通络药物干预的效应规律,通过数据汇总分析将假说上升为理论,建立了对血管病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脉络学说,提高了血管病变,尤其是微血管病变的治疗水平。
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评价: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