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已经结束,大家又重新回归工作和学习状态,但不少人却发现陷入了一种莫名的疲惫与不适之中,这就是所谓的“节后综合征”。所谓的节后综合征是指在较长假期结束后的一周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功能紊乱,伴随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此外,失落、忧郁、暴躁等负面情绪,以及易疲乏、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低下等情况也较为常见。如何才能预防和应对节后综合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熊生杰医生表示需进行作息调整、饮食调节等方法。
熊生杰表示首先要做好作息调整,重启生物钟。节后应尽快恢复规律作息,每天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可循序渐进地调整作息时间,逐步向自然节律靠拢。睡前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营造安静、黑暗、凉爽的卧室环境。还可通过热水泡脚、聆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助力入眠,养成规律作息习惯,提升睡眠质量,缓解身体疲劳。
在饮食调节上,节后饮食宜清淡,减少油腻、辛辣、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吸收。多喝温水,加速新陈代谢,排出身体废物。控制饮食量,每餐七八分饱即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胃功能。
可适度运动,节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瑜伽、游泳等运动方式,每周坚持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劳累。运动过程中身体会释放内啡肽,有助于改善心情,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还要注意心理调适,正确认识节后综合征,明白这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无需过度焦虑。
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积极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假期已结束,需全身心投入工作学习。以乐观心态迎接挑战,合理规划任务,制定详细计划,避免因任务繁重产生焦虑。还可借助深呼吸、冥想等方法舒缓紧张情绪。
同时,节后不宜立刻投入高强度工作学习,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循序渐进恢复正常节奏。从简单任务入手,逐步增加难度和强度。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工作学习间隙进行深呼吸、伸展运动等放松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