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时值初夏,但雪后初霁的若尔盖大草原依旧春寒料峭。在黄河第一湾折返点观景台下,十余位身穿粉色背心的妇女,一手拿铁钳,一手提编织袋,冒着寒风在河边捡拾垃圾。她们不是环卫工人,而是“阿妈啦”黄河巾帼志愿巡河护河队队员。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四川省阿坝州一直担负着守护“中华水塔”的重要责任。过去,牧区群众增收方式单一,增加牲畜会导致草场压力不断增大。针对这一州情,阿坝州妇联积极培育基层妇联组织、充分发动乡村女能人,一方面带动牧区群众转型发展,一方面引领妇女大兴环保,尽一切可能、最大努力保障黄河一江清水向东流。
巾帼头雁领飞
发展酒店民宿助力牧民转型
从四川资阳嫁到牧区的妇女程秀芳靠着6元钱起家,卖掉牦牛,购置了15顶帐篷,做起全镇第一家帐篷旅社。多年来,她新建或承包酒店民宿共计6家,文旅收入超1000万元,被大家推选为镇旅游协会会长。如今,在程秀芳的酒店和民宿工作的妇女大都是藏族同胞,每人每月收入在2600元到5000元不等。
富起来后的程秀芳也从未忘记党和国家的帮助。她说,自己要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带领更多牧民参与旅游产业,让大家收入增多,草场压力减少,“建设美丽中国,草原就是我们的家。”程秀芳先后给唐克俄色村、嘎尔玛村投资修建民宿,为希望从事旅游业的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并手把手指导,还将自家酒店作为脱贫攻坚培训基地,吸纳24名困难群众长期就业。她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阿坝州最美民宿女主人等殊荣,成为当地妇女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和学习的好榜样。
在壤塘县,藏族姑娘胜宁卓玛自2019年起接触烹饪,已在各大视频平台分享百余道菜品,吸引40万左右粉丝,招收学员两千多名,助力他们进入餐饮行业,转型增收;在九寨沟县,尤仲兰佐招募村里妇女投身民宿,实现就近就业,既可照顾家中老小,又能增加经济收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展酒店民宿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的指导下,以程秀芳、胜宁卓玛、尤仲兰佐为代表的乡村女能人迅速成长,不断带动牧区群众转变思路、提升技能,走出了一条引导妇女群众从畜牧业转产转岗创业的新路子,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以党建带妇建
集体经济激活居家灵活就业
但是,酒店民宿和餐饮行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仍存在一定门槛。加之旅游有淡季旺季之分,如何帮助牧区群众在旅游淡季时增收,阿坝妇女还有很多“绝活”。
“这是我们原创设计、手工制作的吉祥娃娃‘亚一则则’,每个娃娃的服饰都有不同特点,销量非常好。”若尔盖县唐克镇白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妇联主席张慧玲自豪地说,“我们每年销量在1万以上,可以创造10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效益。”
张慧玲从简阳来到阿坝已有30余年了。2015年被推选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妇联主席后,面对无集体经济,居民收入渠道单一、增收困难等情况,她以党建带妇建,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州县妇联指导下,先后成立手工社、合作社,发动社区49户192名居民入股161.2万元建成7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配置藏药浴中心、民俗博物馆、康养中心和电影院等服务设施。如今,白河社区已拥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开展各类培训交流51次,覆盖718人次,采取“支部引领+股民入股+合作社经营+定期分红”的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集体创收与群众增收同频共振。
无独有偶,在九寨沟县,漳扎村妇联主席娜姆措成立制衣有限公司,组织全镇60余名妇女进行多次藏绣藏织手工培训,采取“公司+订单+回收”的方式,使村里40余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增收。白马藏绣传承人班润美成立了白马文化艺术协会,不仅面向全县开展藏绣技艺免费培训20余期,培训绣娘近千人次,还与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接,组建了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白马非遗班,扩宽了牧区青年求学就业渠道,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自2016年以来,阿坝州妇联争取州级财政支持,每年安排州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项目专项资金100万元,专项打造妇女特色手工编织、农副产品加工、种植养殖业、电商等妇女特色基地62个,选树女性致富带头人62名。她们深挖民族文化资源潜力,提升文化旅游服务实力,激发妇女群众内生动力,探索集体经济综合发展模式,辐射带动2.5万余名妇女实现增收致富,在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广泛动员妇女群众投身环保志愿服务、主动守护黄河母亲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守护黄河母亲
保障一江清水向东流
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奠定了阿坝州作为长江、黄河上游地区最大的“绿色生态天然屏障”“珍贵的生物基因宝库”的地位。但严苛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决定了这里生态环境的脆弱。
“有专家预测,如果放任草场退化,50年后若尔盖将变成一片沙漠。”若尔盖县妇联主席泽登磋如是说。174公里的黄河干流流经阿坝州,其中148.8公里流经若尔盖。超载过牧、草地退化、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下降等问题,像一把利剑悬在这里每个人的头顶。
近年来,阿坝州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心系“国之大者”、落实“省之大计”、做好“州之大事”,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立足家庭和妇女,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贡献“她”力量。
去年5月15日,在州县妇联的指导和支持下,“阿妈啦”黄河巾帼志愿巡河护河队(注:“阿妈啦”藏语意为“母亲”。以下简称巾帼志愿队)正式成立。队员们和来自全州的妇女代表一起在白河牧场种下面积6.07余亩的“巾帼林”,向生态退化发起宣战。成立一年来,队员已发展到60余人。她们不计报酬,无惧风雪,分组轮流对“巾帼林”进行灌溉、补植,在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常态化巡河护河,拾捡白色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和监督污水直排,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一江清水向东流。
巾帼林位于黄河岸边,路程远、耗时长,她们就自带干粮,中午啃了干粮继续干;由于没有电动抽水机,她们就自带水桶,一桶一桶来回取水浇灌树木;黄河沿岸河堤高、公路少,她们就手提背扛,将垃圾抬到公路边的垃圾转运点。州妇联了解到这些困难后,及时拨付了2万多元用于购买工具和运输物资。政府也协调环卫,让垃圾车在路边等待,直到巾帼志愿队把垃圾送上车再开走。哪怕冬季风雪大、游客少,巾帼志愿队也依旧频频开展护林、巡河活动,加固防护网,避免牲畜啃食草木。
巾帼志愿队执行队长斯红英说,保护母亲河,要广泛发动妇女,“组建队伍时,大家听说是为了保护家乡,报名积极性很高,家庭成员也非常支持。”现在,巾帼志愿队既有退休干部,又有上班族和打工人,也有返乡大学生,还有远牧点的牧民。
返乡大学生、白河牧场妇联主席龙西姐说,保护母亲河,要加强教育引导。巾帼志愿队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显著,“哪怕在远牧点,大家放牧时都会带编织袋,将废旧瓶子、塑料袋等打包放到干道旁,便于垃圾车转运。”
保护好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国之大者。“阿妈啦”巾帼护河队本着守河有责、守河尽责的初心,以身作则,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她们的感染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也自觉加入到守护黄河的队伍中。
土生土长的白河社区居民王吉林说,保护母亲河,自己愿意尽一份力。她经常看到巾帼志愿队在河边捡垃圾,“今年我也报了名(参加巾帼志愿队)。因为孙子要上小学,我可以和大家一起去巡河、植树、捡垃圾。”
巾帼志愿队发起人、队长、2022年度全国“最美河湖卫士”张慧玲说,保护母亲河,要一代代干下去。“我的二女儿考研时,跨考了生态学治理沙化方向研究生。她说学成归来,要亲手守护自己的家乡……”
日前,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杜芮一行来川调研时,专程看望慰问“阿妈啦”黄河巾帼志愿巡河护河队的姐妹,并鼓励当地妇联开展好有温度、有特色的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团结各族妇女共同讲好黄河故事,扛牢生态旗帜,守护好黄河安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谆谆嘱托激扬巾帼之志,殷殷关怀凝聚巾帼之力。阿坝州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向秋杰表示,州妇联将团结引领全州妇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做大做强“妇字号”服务平台,鼓励引导牧区妇女转型转产,用奋斗实现美好生活,充分发挥妇女和家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母亲河筑起绿色屏障,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