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州市将森林防火工作有效转化为促进当地林农增收

整治完成后的林业园林资源成为造血式产业
四川经济在线成都11月17日讯 彭州市隆丰街道石化防护区域拥有林地面积7100亩,林木资源丰富,林下杂草茂盛,近年来,当地森林防火压力巨大,每年都要耗费资金150余万元用于林下可燃物清理工作。如何将森林资源从输血式防火改变为造血式产业发展?彭州市级林长深入探索,三大举措推动实现了森林防火劣势转化为生态发展优势。
坚持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林长作用。为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将森林防火压力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当地进一步拓展了石化防护林区域的森林资源价值维度,由包片市级林长牵头抓总,镇(街道)级林长具体负责,村(社区)级林长具体落实,建立起各级林长负责的“一个项目、一支队伍、一抓到底”包联模式,通过召开林长会议、座谈交流、实地调研指导、蹲点督导等具体措施,及时有效纾解森林防火压力并大力推进了林下产业发展。
据统计,仅2023年,彭州市级林长就牵头组织召开座谈交流及专题三次,组织相关专家、企业实地调研四次,有效发挥了林长制的制度优势。
聚焦产业发展,强化技术支撑。当地通过建立“林长+项目”机制,由市级林长牵头组织引进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技术力量,探索石化防护林区域林下经济发展,明确了种植林下中药材发展路径,并做好了林下中药材品种的筛选及种植技术指导。目前,石化防护区域已推动种植上百亩共计十余个品种中药材,后期还将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八千余亩。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成功拓宽了林产业价值转换渠道。
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林农增收。彭州市隆丰街道在抓好林业园林资源保护发展和安全等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引入爱满园企业合作推进林下中药材项目建设,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和服务入股,企业以资本和技术入股,收益按比例分成,建立起了“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产业发展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岚锦村实现人均年收入增长两万元,带动林农就业三十人,从而真正将输血式森林防火变成了造血式的产业发展。(赵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