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四川经济|区域视窗|文娱前沿|体育产业|教育在线|健康投资|科技聚焦|旅行天下|四川美酒|四川美食|成都看房

首页 > 经济在线 > 区域视窗

政策补贴科研创新 甘孜农机加速上高原

http://www.hrnewspaper.com/ 】 【2025-04-18 13:47:56】 【来源:四川日报】

  4月8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举行春耕开耕仪式,数台大型机械配合作业,耕地、整地、施肥、播种等一气呵成。目前,该县已经实现青稞“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截至2024年,甘孜州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3%。其中,甘孜县这一数值已达到74.21%,超过全省59.57%的平均水平。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复杂,131.33万亩耕地仅占全州面积的0.58%,地块分散,且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该州是如何推动越来越多农机开上高原的?

  通过政策补贴、科研创新等手段,甘孜州正努力加速让农机“引得进”又“下得去”。

  引进力度大

  “户户都有拖拉机”之后还要从机械化迈向智能化

  前不久,甘孜县生康乡的种粮大户向巴告别了一个“老伙计”——一台30匹马力、使用了7年的小型拖拉机。报废这台拖拉机后,他打算购置一台60匹马力的“大家伙”。

  向巴的账算得很细——报废这台拖拉机可以领到3500元的补贴,购买新机器还能享受几千元补贴;虽然自己还得出1万多元,但每小时能多耕4到5亩地,耕地效率也会提高。

  7年前购买小型拖拉机时,他就享受到了6000元钱的购置补贴。靠着那台拖拉机“起家”,向巴如今已经承包了近百亩土地。“等换了‘大家伙’,我再多承包一些地,这个账算得过来。”向巴胸有成竹地说。

  向巴的拖拉机更新迭代,是甘孜县农机引进工作的一个缩影。甘孜县是甘孜州的农业大县,常年青稞播种面积超10万亩。通过实施系列补贴,2019年,该县就实现了“户户都有拖拉机”;2020年,该县实现青稞种植的耕整地、捡石、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报废补贴工作的推进,甘孜州的农机推广工作开始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进。

  仅2024年,甘孜州就通过实施农机购置、报废补贴,分别补贴机具845台套,报废机具704台套,从而引入植保无人机、车载导航监测系统、自走式喷灌机等新型机具。

  此外,该州还着力于补短板——提高蔬菜、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以莴笋为例。2023年,通过引进播种育苗、起垄、移栽、植保、收获等机具,泸定县搭建起了一条“莴笋生产实验线”。“依靠人工的话,莴笋年生产成本约3500元每亩,我们的实验证明,全机械化生产每亩成本能降低1500元。”甘孜州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高茂宏告诉记者,下一步,甘孜将在其他蔬菜种植中推广此类机具。

  此外,该州还在道孚、炉霍、甘孜等县开展了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试验,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推广下功夫

  不仅对田地“宜机改造”还要让机械更适应高原

  4月中旬,理塘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内,一台大型捡石机正在工作。清理完地块中的石头后,这里将被种上高原萝卜。

  受河流冲刷、冻土消融等因素影响,甘孜州部分耕地中常年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石块,这些石块不仅阻碍了农机下地作业,还会对部分机具造成损伤。2017年,甘孜州引进了首台农田捡石机;2018年,理塘县引进了一台进口液压泵翻转式捡石机……目前,捡石机在全州得到普遍应用。

  除了推广捡石机外,甘孜州还开展“宜机改造”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壤“去埂消坎”、修建地块进出坡道、完善田间农机生产道路等措施,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出地块作业需要。

  但甘孜州的瓶颈也很明显——因为耕地碎片化等,截至2024年,全州高标准农田建设仅51.67万亩,占全州耕地面积40%左右,宜机化改造仅实现1720亩。推进农机下田,还得在“机”上想办法。

  春耕时节,甘孜县一片农田内,一台播种机正在作业,它的开沟器上别有玄机。

  “普通播种机的开沟间距不可调,一般在28厘米左右,但甘孜州很多地块都较小,不能留这么大间距。”高茂宏告诉记者。2020年,甘孜州农机推广服务中心联合厂家,将卖到甘孜州的播种机改造为“可调式”,能在20至30厘米之间调节,适应的地块更多,很快就推广开来。

  “接下来我们还会积极与西华大学农业机械工程研究所、省农机研究院合作,研制适宜我州的农业机械。”高茂宏表示。

  此外,甘孜州地貌条件复杂,北部耕地相对平坦集中,而多为高山峡谷地貌的东南部耕地碎片化较严重,辖区各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差距很大。

  针对这一特点,甘孜州正开展“小型机械试验示范”,结合不同地貌需求引进改造微型耕机等。目前已制定乡城县正斗乡青稞种植小型机械化方案、雅江县马铃薯机械化方案等,推进东南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

  记者手记

  追求长效生产力

  还需补上更多短板

  采访中,炉霍县志刚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志刚说起运营中的一段波折——2022年合作社成立当年就“亏损小十万”。

  总结原因,谭志刚发现,合作社购买的设备以基础农机设备为主,效率低、辐射范围也小,“第一年只服务1000多亩地,收入不能覆盖支出。”在补贴帮扶和政府引导下,合作社引进了更适合炉霍县生产环境的植保无人机、液压翻转犁、旋耕机等,将服务能力提升到10000余亩,实现扭亏为盈。“去年收入20万元。”谭志刚由此掂出“因地制宜”四个字的分量。

  谭志刚的收获,也是甘孜州在农机推广工作中一以贯之的思路。在这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地貌等自然条件相对复杂的地区,紧扣高原农业生产所需不断研发尝试,是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的动力。

  不过,要迈向农机智能化,甘孜州仍有诸多短板待补——如何以补贴为导向加快农机更新、如何加强操作及技术人才支撑、如何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唯有不断探索,才能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并转化为长效生产力。

 
 
 
推荐阅读
 
西南财经大学成功举办春季大型双选会
内江市二季度上百个重点项目集中推进
消费分级重塑市场格局 情绪价值引领升级浪潮
低温冷疗舱为运动员带来运动康复新体验
 
· 成都蒲江樱桃旅游季正式启幕
· 贵州茅台继续蝉联最具价值中国品牌
· 成都市举办青少年无人机足球公开赛
· 单芯片皮秒级中红外激光器问世
 
热门点击
  1. 金融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
  2. 成都节前发布提醒 要求勿随意涨价
  3. 兰州大学联合宜信普惠开展农村普惠金融
  4. 中国最大包装制品展览会明年三月广州举
  5. 让人生更加出彩 成都高新举办双语主题演
  6. 余额宝购车全国上线免开三个月 退车不扣
  7. 云铝股份拟出资十六亿收购大股东旗下三
  8. 汇添富移动互联主题基金正式发行
  9. 伦敦成为吸引中国投资者的最大海外市场
  10. 资本流入放缓 专家建议中国放松货币政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广告刊列

人力资源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29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