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江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强基固本、聚智引才、创新赋能”三大行动,探索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实施“强基固本”行动,增强引领力。建强战斗堡垒。扎实推进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从致富带头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群体中动员回引人才300余名,选派130余名“职教书记、金融书记、产业书记”扎根乡村,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方向不偏、动力不减。优化运行机制。健全发展集体经济激励报酬制度,出台《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十七条措施》,完善“三资”管理、收益分配、监督管理等制度,从组织设置、模式创新等方面全方位赋能。强化金融支撑。近三年来,争取德阳农商银行向全县43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综合授信20亿元,整合专项扶持资金6000万元、发放助农信贷6亿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40个。
实施“聚智引才”行动,增强创造力。盘活本土人才。实施“乡土人才振兴计划”,对种植养殖能手、返乡创业者等重点群体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涵盖4000余名的乡土人才动态数据库,重点挖掘吸纳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等703名,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引进专业人才。按照“专家+基地+项目”模式,柔性引进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专家人才20余名,招引急需紧缺专业型人才50余名,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小院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以“头雁”人才激活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借助外部智力。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合作,建立专家服务团10个,联合高校采用“党支部书记+产业带头人”双培育模式,每年固定培育100名“新农人”,带动成立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省级27家,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智力、技术和平台支撑。
实施“创新赋能”行动,增强驱动力。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基地”等多元合作经营模式,探索成立集体资产、土地、劳务、置业、旅游等五大股份合作社,全面推进“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改革试点。拓展新兴业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挂面村”“爱苜农场”“花满溢”等集体经济发展样板产品,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从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向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社会化服务等新业态拓展延伸。深化数字赋能。探索“党建+红色电商”模式,打造农村电商直播基地3个,建设电商公共服务、冷链物流、快递集散、仓储配送、孵化园等5个中心(基地),设立乡镇电商服务站30个、村级站点400余个,靶向培养乡村带货主播70余名、电商“新农人”1万余名,推动集体经济项目“触网上线”,有效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