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儿挂了一堆牌子,单是维护这些牌子就得费不少工夫,清理挂牌后,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就用来办老百姓最想办的事。”9月12日,在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曙光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程德强指着村里新增的快递站感慨道。
如今在利州区,像曙光村一样,摘下墙上的“面子”,夯实服务群众的“里子”——一场始于规范挂牌的“减法”,正悄然重塑着基层治理新生态。
“摘牌”更减负,制度建起来
“最多的时候,办公室墙上挂了30多块牌子。”利州区南河街道南鹰社区党委书记魏伟回忆起过去,无奈地笑了笑。那时,基层干部既要应付各部门的挂牌检查,又要为牌子的清洁、更换耗费精力,“有时群众来办事,望着满墙的牌子反而找不到门路。”
变化源于该区开展的“滥挂牌”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基层挂牌数量多、服务群众效能不明显、基层干部精力被分散等问题,利州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委组织部制定村级组织机制牌子指导目录,明确外部和内部挂牌标准。例如:村(社区)外部仅保留党组织、村(居)委会等4块标牌和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块标识。截至目前,该区累计清理不符合要求标牌1823块。
“清理挂牌是为了减负赋能,让基层干部更好地服务群众。”利州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李鹏飞表示,清理的标牌多为无政策依据的部门对口挂牌、功能重复的调解类标牌、过时的制度牌等。
为防止问题反弹,当地建立了严格的挂牌准入机制——新增标牌需提供省级以上政策依据并经审核,还实行“谁挂牌、谁负责”的责任绑定制度,违反要求挂牌的部门将被纳入负面清单管理。
“清单”明权责,效能提起来
“以前,一些部门下放任务时只挂牌子不赋权,还有同一事项多个部门要求挂牌、重复布置……”利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雍茜说,现在随着乡镇(街道)履职清单的编制,116项法定行政权力事项、109项属地事项被明确列出,权责边界一目了然。
清单不仅厘清了基层与上级部门的责任,更堵住了“责任甩锅”的漏洞。“清单内的事项,上级部门必须配套人员和经费;清单外的,要么‘费随事转’,要么经审批后才能交办。”雍茜举例,比如“便民服务站”挂牌,上级部门通过公益性岗位、下拨专项经费等方式给予支持,不再让基层“贴钱办事”。
权责明晰带来了效率提升。内部标牌整合后,基层的功能室空间利用率相应提升,比如文化服务中心可兼作村史馆、图书室等。同时,基层应付部门检查的频次大幅减少,“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让跨部门协作更顺畅,执法响应时间较以往缩短。龙潭乡曙光村银花山庄业主陈秋香对此感受颇深:“我们反映农家乐罐装气贵、还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后,村里很快协调天然气公司入户,还协商降低了费用。”
“服务”贴民心,干劲足起来
“以前办个事,要先到社区开证明,再跑街道办手续,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就能搞定多项业务!”南鹰社区居民何先圣拿着刚办好的退休职工社保年审,连连称赞。
据悉,利州区明确了24项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的证明事项,扎实开展乡镇(街道)履职清单编制工作,不仅让群众少跑路,还让基层干部从繁杂的证明开具工作中解脱出来。
尤其是挂牌清理后,该区基层办公场所的变化肉眼可见:杂乱的标牌被简洁的门牌号和功能索引取代,让群众找人方便、办事便捷。更重要的是,干部的精力从维护标牌、整理资料等繁杂中转向了服务群众——社区帮办代办队每月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集体生日会”等活动让邻里关系更融洽;特色农家乐等发展项目也有了专人跟进……
秋日的曙光村众泰葡萄产业园里,村党支部书记程德强正和农技员讨论着引进的新品种。“现在有时间都用来跑田间、访农户了。”他笑着说,今年村里的葡萄大丰收,而且比往年甜度更高,就像曙光村民们的日子一样,一年更比一年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