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下午6点,轨道交通资阳线福田站值班站长揭小芳换好工作服后开始例行的车站巡视工作,为即将到来的晚高峰做准备。虽然是工作日,但当天该线路的客流量依然高达2.62万人次。
作为四川省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资阳线自去年9月29日开通以来,不断刷新运营纪录:开通首月,累计客运量便突破100万人次;用时330天,总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
不到一年时间迈入“千万级客流时代”,这条连接成都与资阳的轨道交通线,给资阳带来了哪些发展新气象?
通勤更为便捷 “双城”奔向“同城”
每天清晨6点多,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口腔科主任付冬梅就会从成都的家中出发,搭乘资阳线,不到8点准时出现在医院;晚上7点,她又从医院启程返回成都。
“以往要往返两地,只能自驾或乘高铁,仅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超过四小时。”付冬梅说,如今全程依靠轨道交通,通勤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以内,“一年的开支也比自驾节省不少钱。”
但资阳线带给她的,远不止于时间和经济成本的缩减。“以前是‘疲惫奔波’,现在是‘高效从容’。”她感慨道,如今通勤途中的1个多小时成了可自由支配的宝贵时间,“可以看书、追剧,或者纯粹地发呆。”
经常往返成资两地的资阳人何涛也有同感:从“每周回家一次”到“下班一小时到家”,刷卡进站、无缝换乘,让成都与资阳心理上的距离明显缩短,“‘双城’变成了‘同城’。”
记者从成都成资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获悉的数据显示,资阳线日均客流量达到3.04万人次,其中往返两地的通勤客流占比超过七成。截至9月3日,该线路历史累计客运量达1035.27万人次,成为成都都市圈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成资“如居一城”正逐渐从愿景走向现实。
发展更具活力 打造特色鲜明的消费场景
每天早上8点半左右,揭小芳总能在福田站的站台上看到三五成群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来自成都,搭乘资阳线前往苌弘广场站附近的城南市场买菜。
“有一次,我听到一位婆婆高兴地打电话跟女儿说,她今天买菜省了50多块,那语气好骄傲哦!”揭小芳觉得,对时间充裕、又爱“尝鲜”的老年人来说,这既是一次补给,又是一场出游。
而资阳的“野心”远不止于吸引买菜客群。4月,资阳市发布《轨道交通资阳线TOD综合开发专项规划》,通过三大规划实施策略系统推进“城市之脊”建设,重构城市空间主骨架,串联“一城三区四片”,集聚消费、景观和公共服务等功能,意在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消费场景增强城市消费吸引力,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
苌弘广场站周边区域被视为“城市之脊”的示范点位和先行区。资阳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以“一街两岸八巷”(主要包括滨江大街、九曲河两岸及郑家巷、兴民巷等八条街巷)为重点,推进老旧建筑立面改造、文化场景营造、新业态植入和社区功能提升,将打造集消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烟火主义”特色街区。
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初步设计修改、房屋收储等工作,同步招引经营业态,力争2026年春节前实现开街。
协作更有黏性 产业建圈强链成势见效
今年夏天,资阳方特水世界与国色春秋相继开业。资阳方特提供的数据显示,6月28日—8月31日,方特水世界共计接待游客47万余人次;国色春秋自8月8日开业以来,游客量也已突破22万人次。
与之相匹配的另一组数据是:方特水世界开业首月,资阳临空站客流量环比增长37.93%;国色春秋开业再添“一把火 ”,资 阳 线 全 线 客 运 量 环 比 增 长13.26%。
从毗邻成都到融入成都,轨道交通线带来的独特优势,不仅为资阳带来客流商机,更成为资阳招商引资的“加分项”。近年来,资阳陆续吸引星河动力、越海科技、新石器无人车等数十家知名企业入驻。沿着资阳线自西向东,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产业集群正逐步成形。
今年7月底,四川新升雅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在资阳高新区投资建设的微晶玻璃柔性OLED模组生产线全面投产,该公司董事长陈辉均介绍,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是其落地资阳的重要因素。
也有人关切:轨道交通让资阳与成都双向奔赴的同时,是否会产生“虹吸效应”?资阳认为,破题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自身特色产业。
近年来,资阳始终将产业同城作为核心根基,协同实施都市圈产业建圈强链攻坚计划,推动产业链深度协作与集群发展。成资两地企业联动密切——资阳羽佳模塑与成都鸣伟机电等410户企业实现相互配套;金辉药业等12户企业加入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联盟,超迪电器等10户企业融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跨区域产业协同格局加速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