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7月22日讯 近日,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云教授、吴昊研究员团队在聚锑酸基高体积/高面积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论文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雍凯,通讯作者是吴昊研究员和武开鹏副研究员,四川大学为唯一署名单位和通讯单位。
聚锑酸因其具有独特的互连隧道型烧绿石结构和五价的锑元素,是一种潜在的低成本、高容量锑基储能电极材料。在2020年本团队就首次报道了聚锑酸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0, 10, 1903119)。为了克服聚锑酸极低的本征电导率和锂化反应过程中的剧烈体积变化,团队又提出采用元素取代调控聚锑酸电子结构以及与高导电石墨烯相结合的“纳米结构调控”和“导电网络构筑”的策略(Advanced Science,2021,8,2002866),成功实现了聚锑酸在快充锂电负极中的应用。然而,上述制备电极的振实密度却明显减小,大幅降低了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因此,如何实现基于聚锑酸负极的高面积容量和体积容量材料开发成为研究重点。
为此,团队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简便且可扩展的方法,基于一锅水热法和行星球磨法,成功制备了锰取代聚锑酸和鳞片石墨的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负极。通过理论计算与非原位/原位TEM、XRD实验揭示了由此构建的复合材料的几大优点:1)通过Mn2+取代和鳞片石墨复合,可以大大提高聚锑酸和复合材料的本征和整体电导率;2)Mn2+取代聚锑酸高的理论密度保证了所得复合材料具有相对较高的振实密度,从而具有相当大的体积能量密度;3)二维鳞片石墨不仅能有效抑制聚锑酸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而且建立了一条连续的导电高速通路,有利于电荷转移,特别是在高质量载量的厚电极中。
得益于这些结构优点,具有高振实密度的复合材料表现出出色的质量/体积比容量(0.1 Ag-1电流密度下1046 mAh g-1/1203 mAh cm-3)以及快速充电能力(13分钟充满75%的容量)。更重要的是,还首次展示了基于3D打印电极的构建,通过可调质量载量与定制电极形状同时实现了较高的体积和面容量。与商业高载量的LiCoO2正极(如18.0mg cm-2)匹配,全电池可达到7.3 mWh cm-2的优异面能量密度和853Wh L-1的体积能量密度(基于整个正/负极),其性能优于所有先前报道的所有锑基锂离子全电池。
本研究不仅成功开发了一种可行有效的协同结构工程策略实现了聚锑酸在高体积/高面积能量密度锂电池中的应用,同时也为其进一步开发与推广应用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据悉,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以及四川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的资助支持。(赵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