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早晨8点半,川滇交界处的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16组,第一缕晨光还没照进山坳,村民谢正兵一家三口便带上口袋往茶园走去。茶树散发的清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在山间弥漫,行走在齐胸高的茶树间,雨衣上沾满了昨夜的露珠,三人只有肩膀以上露出枝头,像是在绿色的海洋里游泳。
正月初五有“迎财神”的习俗。在春风村,茶农们踏着晨雾出门,早早地开始在茶园里忙碌起来“迎财神”。“年前一斤鲜叶卖70元左右,现在是85元,等大规模上市后,应该能涨到120元左右。” 谢正兵说。
走到茶园一角,谢正兵停下脚步,抖开身前挂着的口袋,开始“掐尖”。拨开树枝,捏住芽尖,轻扭摘下,裹满胶布的大手在茂密的枝桠间竟显得十分灵巧。不一会儿的工夫,他的麻袋“肚兜”里便盛满了鲜嫩的早茶。
摊开鲜叶,谢正兵仔细查看今年的早茶品质。宜宾市筠连县春季温暖湿润,是全省首批启动早茶采摘的区域之一,素有“看春晚,采早茶”的说法。受1月寒潮影响,今年筠连早茶采摘较往年推迟了十余天,但品质没啥影响。
放眼谢正兵家的茶园,色彩层次丰富。嫩绿的茶树,浓绿的李树,还有金黄色的早熟柑橘点缀其间。在茶园里穿梭,路过一棵棵柑橘树,谢正兵摘下几个柑橘让记者尝尝。皮薄、籽少、汁多,橘瓣酸甜可口。这些早熟柑橘是谢正兵2018年种下的,今年第一次大规模挂果,预计能为他增加2万元左右的收入。
谢正兵2018年种下的早熟柑橘,今年迎来大规模挂果。
忙碌了一上午,从茶山下来时,谢正兵一家三口一共采了七斤鲜叶,回到家喝了口水,他们就把鲜叶送到与自家仅一墙之隔的堂弟谢正洪家。场坝上,停了一辆挂着浙H牌照的宝马车,穿过客厅,就看到摆满了一台台机器的小型茶叶烘干厂。
制茶机旋转轰鸣,新鲜的茶叶在翻滚中失去水分,变成干叶,散发出浓郁的茶香。记者注意到,制茶机上写着浙江松阳,宜宾筠连咋用上了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的制茶机?谢正洪说,2015年以前他在浙江嘉兴做羊毛衫生意,赚了第一桶金,后来想回家做茶产业,这些设备和制茶师傅都是自己从浙江茶叶大县松阳引进的。
茶叶做出来了,销路怎么样?谢正洪把鲜叶加工成干叶,发往浙江、安徽、北京等地。“目前一天可以加工出500多斤干叶,早茶即将迎来大规模上市,加工量还会更高。”谢正洪说,目前茶厂的产量不高,大半还是订单式生产,销路不愁,每年制茶收入能达到50万元左右,逐渐赶上了卖羊毛衫的收入。
看到记者在拍摄视频,谢正洪饶有兴致的让自己在镇上读初中的14岁儿子过来学习:“我就想让他以后也学拍摄,可以帮茶厂直播带货、扩大宣传。”
谢正洪的茶叶加工厂内
在春风村,像这样大大小小的茶厂还有30余家,帮助茶农实现就地采摘、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当天,筠连县红茶产业园的红茶精制加工车间、新茶饮原料加工厂房也启动吊装工序,项目预计于下个月完工。这两个车间建成后,预计每年生产粗加工茶叶300万斤,精加工茶叶600万斤,年综合产值能达到1亿元以上。届时,谢正兵家的鲜茶不仅可以做成干茶直接销往市场,还能制成精制茶,打入新中式茶饮市场,卖进街头巷尾的奶茶店。
忙碌了一上午回到家里,谢正兵把新买的棉被搬进刚收拾出来的屋子里。新茶即将大量上市,仅靠一家三口很难完成30余亩茶园的采摘,需要请来老朋友——来自云贵渝的“茶客”们协助完成。今年谢正兵的“茶客”微信群里有十余个老朋友,最快的当天就能到。谢正兵准备了四间屋子,买了新棉被和床套,还贴心地在床头准备了多孔插线板。
“走到哪儿了?能赶得上吃午饭不?”收拾完屋子,谢正兵给从云南昭通来的“茶客”段荣打了个电话。
“马上从巡司镇下高速,还有半个小时就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