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24年“庆华班”于成都招徒算起,川剧经历了约300年岁月,其自身发展的节点也与民族命运、国家兴亡息息相关。川剧人既是抗日战争波澜壮阔岁月的亲历者,也从那段全民休戚与共的历史中汲取着创作的养分。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从川剧的历史长河中打捞经典剧目,那些舞台上的形象依旧鲜活生动。翻飞的水袖、铿锵的锣鼓、深情的唱腔,将我们重新拉回那段烽烟弥漫的岁月,再现梨园里的热血情怀。
托古喻今与时装川剧 热血情怀播撒不屈抗争火种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戏曲演出中心转移到了川渝一带。四川本土川剧艺人奋战在舞台抗战的一线,以艺术为武器,提振士气、团结民众,在文人军士、妇孺老幼心中播撒抗争的种子。
川剧艺人既有“旧瓶装新酒”编演托古喻今剧目的行动,也有上演抗战新戏的探索。
“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是川剧剧目丰富度的形象表述。其中,讲述三国故事的川剧剧目为数众多,川剧剧作大师黄吉安创作的《江油关》就是托古喻今的抗战佳作。
川剧《江油关》改编于《三国演义》。蜀汉末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突袭江油,守将马邈变节,其妻李氏劝谏不成后殉国。邓艾鄙马邈不忠不义,遂将马邈斩首,并礼葬李氏。李氏夫人的气节,和不战而降的马邈及举国降魏的后主刘禅形成鲜明的对比,受到后世的尊崇和褒扬。
三国故事对四川观众天然具有亲近性,而传统故事改编获得新的抗战寓意更让观众深深触动,《江油关》在抗战时期大受群众欢迎。
《卢沟桥头姊妹花》《滕县殉国记》《台儿庄大捷记》《八百孤军》……仅从剧目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抗战新戏。它们在当时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时装川剧”,从重大社会时事中获取灵感。
刘怀叙创作的抗战川剧《卢沟桥头姊妹花》是其代表作之一。富绅之女在卢沟桥事变后,秘密出走去参加抗日义勇军。星夜离家的女儿们让富绅幡然醒悟,不再阻拦,喊出了:“你们有儿有女爱国,不要阻止他们,由他们去干,由他们去抗日”的怒吼。这样的怒吼,也是广大民众心底的心声。
“买飞机炸鬼子!”聚焦凡人微光汇成艺术伟力
在自贡釜溪河的崖壁上,一幅巨型标语——“还我河山”引人注目,落款为“自贡市抗敌后援会制”。“还我河山”标语的书写,复刻了冯玉祥的手迹。
自贡因产井盐而富商云集。冯玉祥来此募捐抗战资金,有感于民众慷慨解囊,题写“还我河山”四字。
踊跃献金抗日救国的热潮,出现在川剧舞台上,增加了更为强烈直白的呼喊——“买飞机炸鬼子!买飞机炸鬼子!”这样情感浓烈的台词,来自川剧《还我河山》。
这部历史大戏于2014年底上演。“从平凡人的角度,讲述有情感共鸣的故事,是这部剧的最大特点。”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副主任谢智雄介绍,虽然剧名来自冯玉祥的题词,但实际上冯玉祥并没有出现在剧情中。全剧从自贡盐商经历的悲剧故事出发,讲述商人的觉醒和抗争,以平民百姓的心态,演绎一个接地气的故事,提醒当代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登陆上海美琪大戏院,跟随《还我河山》演出的过程中,谢智雄在每次谢幕环节都能看到观众饱含热泪的眼睛。“没有拔高的人物,很多观众看完后都讲这就是当下传统戏曲应该有的故事。这种真挚情感的共鸣让演员很感动。”
同样以大后方抗战为切入点,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打造的《热血芳华》在今年首演。该剧以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迁校泸州叙永为背景,通过一群青年学子在战火中觉醒、在抗争中成长的壮烈历程,以小见大彰显家国情怀,博得业内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