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24年国家科技特派团暨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仪式现场表扬了科技下乡万里行优秀服务团,通报了科技特派团和科技下乡万里行2023年工作情况及2024年工作安排,并为今年8个首发团授旗,由此拉开了今年千名科技人才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帮扶的大幕。
参与国家科技特派团和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的专家将肩负哪些使命?他们将具体开展哪些工作?又将如何确保完成各项任务?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任 务
●首要任务是要扭住产业发展根本,精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园区
●以现代农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优势特色产业强镇为重点,以主要粮油和特色经作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主线,深入挖掘帮扶地区农业增产增收的潜力,由点到线、由线扩面,全要素集成、整建制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形成一批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示范村镇
●继续突出人才帮带主题,坚持把教学课堂延伸到农家院落、产业基地,努力为帮扶地培养更多带不走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土专家”“田秀才”
扭住产业发展根本 精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请组织放心,新的一年里,我将不负嘱托,不负期待,继续为‘三州’马铃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刚刚参加完启动仪式,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王西瑶便坐上汽车,奔赴乡村振兴第一线。
和王西瑶一样,当日共有8个首发团的数十名专家在启动仪式结束后背上行囊,从启动仪式现场直接奔赴内江、眉山、达州、资阳、阿坝、凉山等地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作为科技下乡万里行马铃薯产业技术服务第27团首席专家,王西瑶主要服务凉山州和甘孜州部分地区。多年来,她和团队专家深耕帮扶地乡村一线,在优化马铃薯品种选育、深化农技指导、全链条帮扶等方面出硬招实招,让马铃薯之花盛开在四川的高原腹地。
“四川是马铃薯生产大省,种植面积达1100万亩。在‘三州’,马铃薯更是重要粮食作物,其产业发展质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王西瑶介绍,今年将加大品种引育,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开展调研规划,指导龙头企业优化源头品种,将产业链条延伸到绿色安全贮藏、现代化加工、电子商务营销等环节,不断提升马铃薯产业附加值。
“王西瑶的计划具有代表性。”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是四川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一年,今年参加国家科技特派团和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的专家的首要任务是要扭住产业发展根本,精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园区。
据悉,今年广大专家将突出应用导向,聚焦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需对接不畅、科技惠农不精等问题,大力补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短板,特别是要帮助做优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突出决策咨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实地调研,紧扣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突出技术指导,围绕产业技术难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产业政策、讲授实用技术、普及科技成果。
“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要坚持示范引领,注重实绩实效。”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专家们将以现代农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优势特色产业强镇为重点,以主要粮油和特色经作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主线,深入挖掘帮扶地区农业增产增收的潜力,由点到线、由线扩面,全要素集成、整建制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形成一批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示范村镇。
继续突出人才帮带主题 培育更多本土人才
“今年我们在做好产业发展技术支持的同时,还要重点做好人才培养,多培育一批本地专家。”启动仪式刚结束,农业农村厅正高级农艺师、科技下乡万里行大豆产业技术服务第12团首席专家徐翔便打电话给该团的专家们,和大家确定今年科技帮扶的重要工作——输出技术、培养人才。
徐翔带领的第12团由3位具有正高级职称、2位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主要服务宜宾市。去年,该团专家在宜宾累计服务162天,人均32.4天,帮助当地建立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园区11个,核心示范区面积累计达35000亩以上,并开展技术培训74次,现场指导累计92次,培养科技示范户71户,在当地大豆重点村培养农村实用技术骨干人才138人。
宜宾市大豆种植面积达58.4万亩,其中大豆间套作22万亩,是四川大豆产业重点产区,其产业发展正处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期,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和人才储备。
今年,徐翔计划加大与帮扶地各级部门、单位和其他产业服务团的协作,共同开展基层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示范推广工作,全力以赴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大豆专家人才。
“科技支撑和人才储备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去年,参加国家科技特派团和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的专家们通过‘师带徒’结对培养科技示范户891户、技术骨干人才4358人,累计培训实用人才2.9万名,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介绍,今年,专家们除了要精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园区之外,将继续突出人才帮带主题,坚持把教学课堂延伸到农家院落、产业基地,采取结对帮扶、按需施训、送教上门等方式,深入开展集中培训,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知识,努力为帮扶地培养更多带不走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土专家”“田秀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