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四川省第六届汉彝双语演讲比赛决赛和颁奖典礼在凉山举行。四川省第六届汉彝双语演讲比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共奋进 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我省3个市州19个县的近300名选手积极参与。经过前期初赛、复赛,来自四川三个市州的43名汉族、彝族选手分别参与汉语普通话组和彝语标准音组决赛的激烈角逐。
这次演讲比赛是四川今年开展的众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之一。今年以来,四川紧紧抓住学校这个主阵地、学生这个关键群体、中小学这个关键阶段,多措并举,深入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努力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各族学生心灵深处。
“同运动·一家亲”项目 运动中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同运动·一家亲”项目重点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运动项目,创造性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有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扩点扩面、提质增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化和实体化。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学校+运动”的基本要素构成和定位,找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学校运动项目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体育项目增进交往、促进交流、推动交融的重要作用。重点在历年全国、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和全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实施,并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活动,以起到更好的示范效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全面深入开展。
校园舞台剧展演 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赓续红色基因
今年,全省各地广泛开展了“心声向党向祖国敬礼——四川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舞台剧展演活动”。全省21个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宗教部门及各中小学校精心组织,有1000余所学校报送创作作品1300多件,经教育、民宗部门组织专家层层评选出146件优秀作品入围决赛并在“四川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及网络平台进行展播,四川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对颁奖典礼进行了全程直播,同时在线收看直播观众达6万余人,收到近10万网络点赞。参与师生通过校园舞台剧展评作品创作、排练、表演,沐浴红色经典,领悟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了“五个认同”。例如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展演的《誓言无声》,以红军长征时发生在大凉山的“彝海结盟”为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现民族团结的不朽丰碑。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 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四川坚持民族地区与散居地区并重原则, 在全省十个市(州)推选14所中小学作为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点带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案、进试卷,让“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五个认同”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学生心中。
各试点学校紧扣主题主线,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以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墙报板报、教育基地、展览馆、“四史”教育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为引领的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绵阳北川永昌小学组织全体师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569位学生报名争做红色故事宣讲员,深情讲述刘胡兰、王二小、杨靖宇等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抒发爱国爱党之情。
为提高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业务能力,组织全省21个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及14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负责人等60名骨干,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四川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培训班”。全国首创将民族工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负责人组织在一起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开展培训。
“一村一幼”+“学前学普” 切实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从2020年秋季学期起,四川按照“先三科教材、先义务教育、先起始年级”的思路,分类分阶段推进国家三科统编教材使用,确定到2025年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各年级三科统编教材将实现全覆盖。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语言关、文明关和安全关,科学规划和建设村级幼教点(园)。目前,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有“一村一幼”4535个,实现了村级学前教育全覆盖,并依托“一村一幼”实施“学前学普”,帮助农牧民儿童克服学习“语言关”,累计惠及55.6万余名农牧区儿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基础,深受农牧民群众称赞。凉山州“学前学普”试点项目于2019年10月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1年4月被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