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都听说过,病从口入。如今,越来越多的身边人,被各种代谢性疾病困扰,自己和亲友们,不是血脂高就是尿酸超标,不是高血压就是血糖异常。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在热心地推荐各种各样的所谓健康饮食方法。得到信息的人,带着温暖的关爱之情,回家跟风尝试。问题是,健康饮食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跟着别人吃,能起到防病养生的效果吗?
咱们先来回顾1个营养界的经典个案吧。人类很早就观察到,海员长期漂在大洋之上,只能吃点面包和肉,会因为缺少维生素,而患上坏血病,出皮疹,并且因牙周炎而引起口臭,同时,膳食纤维素摄入不足,会发生经常性的便秘。从这个现象看,只吃肉,是会带来健康问题的。学者们还发现,因纽特人的食物结构中几乎没有植物类的东西,却身体健康。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仔细研究,学者们发现,因纽特人吃的肉,品种很多,从海豹到鲸鱼,还有驯鹿和鱼,碰到肉就开吃,会把动物身上能吃的部位全吃下去,吃完内脏和里面的残留食物,就啃鹿蹄子,一点儿都不浪费,而且,有时候还生吃。这种吃法,看上去特别酷,关键是营养全面,比如生肉里就有丰富的维生素C,那和咱们吃柑橘的效果是一样一样的。后来,有位叫阿特金斯的大夫,在上世纪70年代时,据此提出了新的吃法,阿特金斯饮食法,特点是吃肉减肥,其出发点是降低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脂肪储存。但是,这种吃法在2001年被美国心脏病协会叫停,理由是日常所需的营养物质,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会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阿大夫啊,您怎么忘了提醒大家肉要生吃?
咱们都知道,目前的公共卫生界,是参照来自西方的知识和信息系统为主流观点的,健康饮食也是如此。那么,这个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从源头而言,西方医学界对饮食与慢性病风险的关注,始于1955年,那年,美国当时的总统心脏病发作,讨论随之而起。到1977年,参议院弄出了1份报告,呼吁大家要降低总能量的摄入、减少总脂肪以及饱和脂肪、增加碳水化合物。很遗憾,这个号召大家多吃面包少吃肉的指南,是没受过生命科学训练的人想出来的,因此,争议不断。随后,被各种口水喷得受不了,就增加了长达869页的补充意见。起初的共识只保留了1点,就是减少脂肪摄入。
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科学界形成的共识是,对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没有最适合一般人群的特定比例,而且,具体到个人,饮食结构和热量来源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当前的共识是,提倡对饮食质量的关注,减少摄入加工食品,限制糖和精制谷物的摄入。在此还想提醒大家,所谓共识,是建立在西方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之上的,那些建议,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换到咱们这儿,是否还有普适性,是需要画上问号来认真思考的。
在营养与饮食健康领域,个性化,适合具体个人的饮食方案,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色列的学者曾经研究发现,任何食物的升糖指数都不是固定值,而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吃完全相同的食物,个体之间的代谢状况也有区别。吃下去同样分量的炸面包片,有些人的血糖会快速升高,有些人却不会有血糖波动。更深入的研究则发现,咱们人类的个体间的肠道菌群差异很大,因此,代谢状况千人千面。跟着别人的经验吃,很难取得相近的健康收益,他人之蜜糖,也许就是自己的砒霜。
健康饮食,除了膳食结构,吃下去什么品种的食物,会影响代谢,餐量和频率的调整,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总体而言,过分贪吃或者严格限制饮食,都不是健康的吃法。膳食结构,除了要考虑能量和营养元素的摄入外,还要考虑食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因为,肠道微生物是利用营养的关键条件,而且,其代谢产物也会对生理过程产生影响。就是说,吃什么,吃多少,要以自己的肠道状况为参照,适合自己的,才可能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