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慢阻肺、哮喘、肺癌三大呼吸疾病面临“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以及“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的挑战,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8月13日在成都召开的第21届阿斯利康呼吸周大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华浩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共同呼吁要重视“早筛查,早诊断,坚持规范长期治疗”。
慢阻肺、哮喘、肺癌面临“三高三低”挑战
据了解,目前,我国慢阻肺患者约有1亿人,肺癌更是位居所有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之首。李为民表示,数据显示,慢阻肺、哮喘、肺癌三大呼吸疾病发病率高,影响人群广,且死亡率高,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重。但同时,人们对这些疾病的知晓率偏低,以慢阻肺为例,当患者上楼或爬坡感觉明显气短的时候,不会考虑自己患了肺部疾病或者慢阻肺。此外,对这三大疾病的诊断率也偏低,如肺癌,大多数患者在被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同时,能做到坚持规范治疗的患者比例尚待提高。
陈荣昌介绍,慢阻肺对于健康的影响不亚于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患者由于呼吸困难严重缺氧,生活需要他人照护。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导致肺心病呼吸衰竭在ICU抢救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专家支招:重视早期症状,澄清治疗误区至关重要
陈荣昌表示,慢阻肺在早期,疾病进展相对缓慢,症状并不显著,因此,要想早期发现慢阻肺,需高风险人群“对号入座”,重视每年的肺功能检查。慢阻肺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年龄超过40岁,有抽烟习惯,经常接触粉尘,亲属有患病史等。另外,CT检查如发现肺部的肺大泡影像,也提示慢阻肺的可能。对于已经有超过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等症状的上述高危人群,要及时去医院做肺功能检查,尽早发现慢阻肺并治疗,治疗越早越好,不要拖到晚期,那时治疗难度增大,影响器官也增多,而且治疗效果也有限。
对于肺癌的早期诊断,李为民认为,对40岁以上,具有一项肺癌高危风险因素的人都应及时进行肺癌的筛查。同时,他提醒,对于哮喘和慢阻肺的治疗,最大的误区是症状加重了才治疗,稍好一些就停药,这种误区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非常不利于疾病控制。
在哮喘的规范治疗层面,沈华浩表示,哮喘是气道疾病,吸入治疗会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应该作为首选,目前,全球推荐对于哮喘患者使用吸入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的联合治疗,吸入一次,即可起到消炎和扩张气道的双重效果。需要提醒的是,哮喘是需要每天坚持吸入治疗的疾病,即使是轻度哮喘,如果不坚持长期规范治疗,也有可能因为短时间接触猫狗等宠物、路过有刺激性气体的环境等而急性发作,造成危及性命的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