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四川经济|区域视窗|文娱前沿|体育产业|教育在线|健康投资|科技聚焦|旅行天下|四川美酒|四川美食|成都看房

首页 > 经济在线 > 科技聚焦

成都高新区打造科技型企业栖息地

http://www.hrnewspaper.com/ 】 【2020-10-27 13:05:31】 【来源:四川日报】

  10月26日上午,约200名特殊的客人将集聚成都高新区菁蓉汇,2020年国家高新区局长培训班正式开班。

  他们来自全国160多个国家高新区,在为期3天的培训中,将集中学习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硬核”科技创新,体现出强大力量。

  1月27日,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公布后不到10天,成都高新区企业迈克生物成功研发出西南地区首个核酸检测试剂盒,随后获批上市。

  科技创新更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作为2020年国家高新区局长培训班的举办地,成都高新区于1988年乘着国家“火炬计划”的东风诞生。偏于西南一隅,却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稳居第一方阵。尽管受疫情的影响,但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逆势增长8%。

  这是成都高新区推动科技创新、汇聚高质量发展动能的直观体现,也是其32年发展历程中,坚持科技创新道路、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的厚积薄发。

  “我们正在优化梯度培育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打造科技型企业栖息地。”面对新格局新要求,成都高新区明确提出,将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推动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育源头平台支撑,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8月21日,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相继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携手两大高校发力科技创新。

  未来科技城,占地60.4平方公里,是成都高新区在全域进入中国西部科学城(成都)国家战略重大机遇下,于成渝相向发展战略前突开辟出的新阵地。

  其中规划建设的前沿医学中心,将着力构建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的创新平台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和创新动力。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95家。以平台为支撑,从源头来培育,更多的筹建工作正在快马加鞭。

  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方面,成都高新区将瞄准前沿科技和原始技术创新,建设1个国家实验室基地、2个国家实验室预备队、N个区级实验室的“1+2+N”实验室体系——

  在未来科技城,将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国家一流学科和国家级科研平台,筹建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国家实验室;

  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将依托与四川大学合作建设的前沿医学中心,筹建生命科学国家实验室。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成都高新区出台了《关于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已建设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导入清华大学MR中心、联通5G+AI创新中心等13个创新中心,初步覆盖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链。同时,聚集了6家省级产研院、1家市级产研院。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方面,成都高新区正打造校院地企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一批以名校、大院、大所、大企为主体的“国字号”创新平台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实现创新链强链补链——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和“中电系”,聚集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了中电30所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正联合华为共建6G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四川大学,合作建设西部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深地科学研究中心、生物安全P3P4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布局了国家创制新药集成攻关大平台。

  科技创新重大设施建设方面,成都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两新一重”的部署,于今年5月策划发布了首批34个、投资总额达174亿元的新基建项目。

  从项目构成来看,事关科技支撑能力的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占将近一半,如华西国际重离子质子治疗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事关科技应用场景的融合基础设施项目超过三分之一,如5G智慧城智能驾驶、智慧政务服务中心等。“我们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进一步增强科技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

  ——筑生态产城融合,厚植科创发展土壤

  一棵科技小苗,要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明媚的阳光、丰沛的雨水、洁净的空气、营养充足的土壤。

  简而言之:需要构筑良好的生态系统。成都高新区,就是这样一块苗圃。

  2016年,已成立了3年的极米公司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备战“双11”购物节时,因现金流紧张,分两次申请到700万元的“科创贷”后,短短1年内实现扭亏为盈。

  无独有偶。IPTV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成都卓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之初,科技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5%,仅研发经费投入就需数百万元。“每一步都很艰难。”回望当年,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十分感慨。

  在资金支持下,卓影科技起步,发展,壮大。助推其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的,是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从低成本的“园保贷”到纯信用的“新创贷”,从创业初期的“天使贷”产品,再到解决拟上市企业转增股本纳税问题的“股改贷”产品,成都高新区不断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服务科技创业群体。

  截至今年8月,成都高新区已集聚服务于科技型企业各成长周期的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1150余家。

  成立于2016年的成都华栖云科技有限公司,3年缴纳税收过千万元,复合增长率高达98.9%。目前已开始筹备下一轮融资,为明年登陆科创板资本市场作准备。

  “我们将努力保持年均营业收入增长50%以上,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业务机会给本地企业。”该公司综合管理部总监黄信云说,一个区域产业生态的整体提升,对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大有好处。

  在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过去30多年发展历程中,该区坚持科技创新道路,构建了一个要素齐备、便利高效、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

  华栖云之外,成都高新区还有大量科技型企业,在这良好的科技创业生态中得以飞速发展——

  星时代宇航成功研制发射了全球首颗AI卫星;

  纵横自动化在国内首创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生态,离不开载体。

  9月4日,成都创孵社区正式发布。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聚集孵化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孵化器/众创空间35个,科创共性平台12个,将致力于打造成为“双创”升级和高品质科创空间新样板。

  未来科创中心、生物科创园、交子金融梦工厂……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加速推进7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建成后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将重点依托于此,打造科创企业发展高地。

  生态,也离不开服务。

  天府生命科技园4号研发楼,有一个面积约1400平方米的生物医药分析测试公共技术平台,拥有总价值超3500万元的先进设备。企业想要用上这些全球领先的“高大上”设备,只需将样品送过去,花几十块钱仪器租赁费即可。

  这样的技术服务平台,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平台逾30家。

  生态,更离不开体系。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立起高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针对性提供相关服务。

  其中,对初创型科技企业,重点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科创空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提供应用场景;对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提供研发投入和科技金融支持,培育一批自主创新领军型企业;同时,研发支持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布局和投入,推动“高企规上化”“规上高企化”,培育一批“双五”企业和营收超30亿元高企。

  “人城产融合发展,是一直在探索实践的。”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9月29日,成都永安湖森林公园正式开放,该公园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以生物产业及高端人才需求为导向,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典范,呈现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独特形态。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培育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土壤,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

  ——聚集群本土培育,人才企业共生共长

  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自带引力,与源源不断注入的新动能相叠加,产生碰撞,迸发出强大的聚集效应。

  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新增注册企业3.2万家,其中科技型“双创”企业超过1万家,占比近三分之一。当中,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00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双五”企业20家,营收超过30亿元的高企11家。

  今年以来,通过内生动能的不断培育,数字还在持续增加。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科技型企业超5万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质量科技型企业集群。

  科研创新,是科技型企业最强大的竞争力,但持续的科研也意味着持续的资金投入,数目可观。科创板,为解决该问题打开一扇门。

  4月16日,来自成都高新区的企业——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鸣锣,正式登陆科创板,这也是西南地区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区内多家科技型企业也紧随其后,排队上市科创板——

  9月2日,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

  9月17日,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暨发行上市(首发)申请获通过,成为第一家科创板IPO申请过会的无人机企业;

  9月29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2020年第85次审议会议结果出炉,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申请获通过……

  对于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成都高新区而言,科创板上市企业从1到N的聚集,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带来一股强劲的推力。

  科技企业的聚集,带来高端人才的集聚。在成都高新区,两者环环相扣,共生共长。

  在科创领域,高端人才作为动力源泉,极为“抢手”。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以柔性引人为突破,大力汇聚有科学家精神的“四派人才”,累计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院士20人,国家级人才328人,人才总量达60.59万人,人才竞争力排名全国第6。

  相关人才专项政策也不断迭代升级。不久前升级发布的“金熊猫”人才新政12条,对高层次人才到成都高新区牵头开展的科技创新类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对“四派人才”创办的科技创新类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切实推动人才资源向创新动能转化,创造了多项全国“唯一、第一”核心产品。

  “计划每年引进上千个国内外创新团队。”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引进落地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按照立体孵化的方向推动孵化载体提档升级,助力创新团队裂变成若干科技创新型企业,拓展区内科技型企业集群规模。

  ——提能级多轮驱动,打造世界一流园区

  科技型企业及其成长具有类生命性,变化贯穿始终。

  “当前,我国经济正加快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科技事业也应当由高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今年4月,中科院院士周忠和提出建议。

  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肩负时代使命。聚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能级,“多轮驱动”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就企业本身能级提升而言,主要从三个维度着手。”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

  首先是科技招商。翻开成都高新区项目落地表,平台型、生态型、领军型等一大批带有科技创新属性的头部企业赫然在列,多个领域全面开花——

  集成电路设计,有华为成都研究院;柔性显示,有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数字经济,有字节跳动创新中心、AWS联合创新中心;大数据,有阿里巴巴数据中心;生物医药,则有波士顿科学西部创新中心等。

  其次是大企业转型。针对“大个子企业”,成都高新区持续推进“高企规上化”“规上高企化”,推动其增加研发投入,实现转型发展。

  区内一家成立于2003年的企业,总投资已达10亿美元。2016年底,该企业启动高企认定筹备工作。截至2019年底,近3年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并于今年6月提交了高企认定申报材料。

  第三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大企业为核心,带动中小企业构建开放区域创新网络,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出“四个一”融通模式。

  “四个一”,即搭建一个大中小企业融通线上对接平台,发布一个大中小企业融通共创计划,建立一个大中小企业融通数据库发布和对接机制,打造一个大中小企业融通的成都样本。

  作为本地电子领域的龙头企业,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对外发布“机会清单”,通过融通专员对接,成都慧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国科云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接单成功,和长虹达成合作意向。

  新时期,科技创新正在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原创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都高新区深谙此理,相关政策不断推陈出新,从战略高度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制度设计,助力企业创新创造——

  5月初,该区出台《关于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共12条政策,每年设立3000万元资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研发共性平台建设,并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开展知识产权“强企行动”,为企业实施“定制化知识产权助力计划”,在全省率先建设“专利价值评估系统”,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价值。

  真金白银之余,成都高新区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决心,也被区内企业真实感知。

  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及产业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相关负责人认为,依靠成都高新区这片良好的栖息地,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原创新药终将从成都高新区走向世界舞台。

  成都高新区自身,也在加速迈向世界的步伐。

  正在举行的2020年国家高新区局长培训班,首要内容便是学习贯彻《意见》,明晰未来发展目标与方向。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这对高新区和相关企业来说,是重大机遇——具体政策支持上,《意见》包含一系列突破性举措。

  “比如围绕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空间打造、要素支撑,还有海外创新团队引进、开放创新体系构建等,这些都是我们正在推进的重点工作。”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置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成都高新区积极作为、主动融入,与重庆高新区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正探索组建成渝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争取国家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两地高新区联合技术攻关。

  历史机遇战略交织,重大利好政策释放,阶段使命目标清晰,一张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正在擘画。

  按照《意见》部署,成都高新区正加紧编制《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纲要(2021—2035)》。

  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更多的任务已经细化实化具体化。

  三十而立再出发,成都高新区提出,将继续贯彻“四个率先”,加快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和位势能级,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动力,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成都高新区早日实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推荐阅读
 
四川新版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炉很有亮点
成都高新加速构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
都市现实剧学区房开机 赵薇秦昊领衔逗趣家庭
人保财险成都分公司连续十九年承保红旗连锁
 
· 成都高新区打造科技型企业栖息地
· 医美之都再添新军 新丽美在蓉启航
· 数字服务贸易正处加速发展阶段
· 抗美援朝系列电影联合发布会致敬英雄
 
热门点击
  1. 谷歌透露下一个野心是构建健康人体地图
  2. 美敦力与先健科技扩大战略合作
  3. 高科技掌控生活 装上千里眼家里宝宝活动
  4. 四川律贝生物攻坚克难长薄鳅繁殖再创佳
  5. 四川省三项档案课题获国家立项
  6. 四川增强自主创新驱动升级  
  7. 院士创新工作站落户成都清科
  8. 易观智库发布中国搜索引擎报告
  9. 成都将建医药电商平台字号
  10. 陌陌游戏开发者沙龙于成都举办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广告刊列

人力资源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29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