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广东佛山落下帷幕。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共产生57个金奖、91个银奖、125个铜奖。
这次大赛有何特点?如何发挥博士后的创新创业优势,更好促进产学研融合和科研成果转化?记者专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李金生。
博士后是比博士更“学霸”的高层次青年人才,他们在这次大赛中具体怎样比拼?
李金生表示,博士后不是指学历,而是有聘期、可流动的青年科研人员,我国已经累计培养博士后28万多名。首次面向博士后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能,鼓励他们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既然是高手“过招”,比拼的内容也非同一般。这次大赛设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八个高水平“赛道”,都是科技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大多属于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全国共有2.4万人报名参赛,有47支队伍、超过1400个项目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
大赛是“真刀实枪”,不是“纸上谈兵”。四个赛项中的“重头戏”揭榜领题赛,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由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张榜”最急、最难的近200项科研攻关课题。涉及项目资金高达20亿元,张榜单位提供的揭榜成功奖励总金额超过5000万元。全国共有900多个博士后团队“揭榜挂帅”、提交了解决方案。
大赛的举办将对青年人才、特别是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金生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博士后作为青年人才的主力军,近5年进站规模稳步扩大,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平均进站年龄31岁,正处于创新创造的黄金年龄,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办此次大赛,一是通过搭建高水平交流展示平台,拓展培养选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渠道,激发博士后创新创业潜能和活力。二是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重点聚焦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难题,有效推动产学研融合和博士后科研成果的转化,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三是提高各地各单位对博士后工作的重视,增强抓好青年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博士后培养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金生介绍,成绩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员数量稳步增加,水平不断提高。博士后进站人数由2012年的1.25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2.79万人,招收人数实现翻番。绝大部分出站博士后成为所在单位的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两院院士中有150位在国内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是为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近30%由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数千家企业、160个园区招收博士后人员达4.1万人。
三是促进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博士后制度突破了传统人事管理在户籍、编制、人事关系、职称评定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坚持培养使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坚持交叉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畅通了人才流动渠道。
对存在什么问题,他指出:现阶段也面临博士后日常经费投入不足、对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吸引力不足、企业博士后工作相对较为薄弱等困难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优做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国际博士后支持计划,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做好新时代博士后工作。
近年来企业申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招揽博士后不易,做出成果更不易。怎么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技术等难题?
李金生表示,在企业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我国的特色,近5年全国新增了近900家。为了将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有机结合,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宁德新能源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以及之江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新型研究机构,普遍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我们一直鼓励更多博士后人才到企业一线发挥作用。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通知》,对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行条件控制、科学评估、动态管理,不再进行全国统一评审。同时支持研发实力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重点企业优先设站,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设站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是促进企业博士后工作发展的有力举措。记者姜琳、叶昊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