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大道一旁,成都理工大学西侧,在太阳照射下,一座白色的建筑似岩石又似雪山——这就是即将开馆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建设项目如今已进入布展冲刺阶段,开启了开馆倒计时。”成都理工大学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筹建组常务副组长、教授欧阳辉表示。这也意味着,亚洲完整恐龙化石中的最大者——合川马门溪龙,将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有什么新亮点?日前,四川在线记者作为第一批观众之一在“媒体探馆日”活动中率先探馆,带你提前打探。
将自然界的故事,从书本上搬到了眼前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秋,是一所以地学标本为主的自然博物馆。此次改扩建,不但扩大了建筑规模、补充了现代生物类展品,而且完成了由高校博物馆向公共博物馆的华丽转身。这也是四川省第一所城市与高校共建的博物馆。
“川渝分家后,省内一直缺乏多学科、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将填补这一空白。”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共17005平方米。走入博物馆大厅,一抬头,就会与几只俯冲的“翼龙”打个照面,提醒你,即将踏入一个奇幻世界。
围绕“认识地球家园,探索自然奥秘”的主题,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设有“地质环境”“矿产资源”“龙行川渝”“恐龙揭秘”“生命探源”“缤纷生命”等6个常设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以及学术报告厅、4D影院、环幕影院、研学中心等配套展教设施。
四川在线记者看到,与之前相比,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特别设置了“缤纷生命”展厅。走进展厅,仿佛置身于真正的大自然中:密密匝匝的“树枝”间,小熊猫在快乐地嬉戏;“水草”密布的“湿地”里,青头潜鸭在仔细地觅食……
这些珍贵的活体标本,与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一起,将自然界的故事,从书本上搬到了眼前。
博物馆里的“老朋友”合川马门溪龙也有一些新变化——根据新的化石发现,研究人员为合川马门溪龙增加了尾椎数目,长度从之前的22米增加到现在的24米。同时,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还换了姿态:重新调整了长颈的角度,竖起了它的肩胛骨。
藏品6万多件,恐龙骨架标本就有30多具
目前,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拥有矿物、岩石、矿产、宝玉石、古生物,以及动植物等标本6万余件,其中世界级、国宝级的精品、珍品较多,单是恐龙骨架标本,馆藏就有30多具。围绕着庞大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在“龙行川渝”展厅中,还依照时间顺序分别展示四川盆地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的恐龙动物群。
四川在线记者了解到,除了发现于1957年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馆内还有两件“镇馆之宝”——“大竹重庆鱼”,是一件距今1.5亿年前的鱼化石,全长34厘米,宽15厘米,头、胸、尾、鳍、鳞等均完美保存。它的体形立体,体态丰满,栩栩如生,其完整程度堪称中国鱼化石之最;“隆昌铁陨石”,重约158.5公斤,是我国既有文字记载又有实物保存极其稀罕的“天外来客”,它于明朝年间陨落到隆昌县城西北郊,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被人掘出当作“神物”供奉,是四川已知最大、保存时间最长的铁陨石。
除此之外,该博物馆还对四川地形地貌有着详细的展示。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四川易发的地质灾害类型……通过立体模型、彩色图解、沙盘,以及多媒体展项等,让参观者们更加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奇。
据了解,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就建设在校园旁边,而且未设有围墙,完全向市民开放。欧阳辉表示,将力争将其建设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