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低碳成都100案例》(以下简称《案例》)。
《案例》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来成都市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效和先进做法。具体包括城市低碳布局、低碳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节能低碳建筑、能源替代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公共机构示范、绿色低碳制造(技术)、制度平台创新、低碳宣教合作十个方面。
记者翻阅《案例》发现,在制度平台创新方面,“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已卓有成效。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目前“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已上线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共享单车、环保随手拍等低碳环保行为场景,并陆续推出餐饮、景区等首批低碳消费场景,吸引多家企业入驻普惠商城。
在绿色低碳制造(技术)方面,通威太阳能(成都)绿色制造做出了表率。通威太阳能电池片项目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相比,单条智能化生产线每天可生产14.7万片晶硅高效电池片,比同等产能的“通威智能制造”生产线用工减少约62%,能源消耗降低约30%,生产效率提升约161%,是目前全球光伏行业工艺技术、生产设备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领先的单体规模最大的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像上面的案例都是我们遴选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期望能激发更多低碳潜力和动能,为全市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径,助推‘双碳’战略的实施。”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处处长刘迁介绍说,《案例》同时也为各区(市)县、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工作中提供参考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