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全国爱卫办获悉,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已从过去偏重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从围绕影响人民健康的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入手。
其中,心理健康,将是我国爱国卫生运动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
关注对人群健康影响重大的问题
心理健康对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整个群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在各年龄层都已出现,从儿童到老年人。但从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来说,我国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严重不足。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毛群安向记者表示,过去爱国卫生工作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够,下一步要将工作转到对人群健康影响重大的问题上。
“我们不能让所有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多层次、覆盖全面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支持体系。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毛群安表示,这就要依托专业机构,同时又要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毛群安认为,虽然专业人员可以在技术层面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但实际上各个社区、单位的工会组织、党支部等也需要对辖区居民或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关注,并给予及时引导,出现严重的问题时,向专业技术人员寻求建议和服务。
“目前,国家卫健委正在全国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希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服务体系。”毛群安表示。
据了解,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于2019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试点工作更强调要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进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
去年4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并提出了诸多目标,其中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关于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部分提出,试点地区依托基层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2020年底前,以村(社区)为单位,建成率达50%以上;建立心理辅导室的中小学校比例达70%以上;50%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2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疫情影响心理健康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威胁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其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正受到各国关注。
据新华社报道,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3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对全世界的集体创伤甚于二战。而谭德塞的副手们还强调,精神健康应当成为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我国,对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随访研究,也提示了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今年1月,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来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等单位的研究文章,对1733例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76%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仍有至少一个症状,疲劳、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或抑郁等也较为常见。
不仅如此,疫情中,普通人群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受疫情影响,普通人群里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的病例,尤其是焦虑的问题,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很多,这与性格追求完美、疫情中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等有关。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有不少出现焦虑问题的普通民众甚至到五六月份才来医院看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疫情之初和期间,闵宝权带领的宣武心理团队曾联合全国五十多位临床医生开展过网上义务的临床医疗咨询和心理咨询活动,就接待了百十位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的病人。
如何修复疫情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影响?闵宝权认为,修复的过程可能比较长,但要积极应对。这一方面,需要疫情防控期间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同时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和思维。此外,还要学会底线思维,即最坏的情况也能接受的思维,具体到疫情,就是即便感染新冠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何况国家政府层面总体的群防群控已经做得很好了。同时,闵宝权也表示,当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应该向专业医生或心理机构寻求指导和建议。
毛群安表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判断,疫情可能会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但对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修复。
“这就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爱国卫生的工作就是搭建一个服务的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来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毛群安表示,希望通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让社会各方面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能有一个较大提升,形成多方合力,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也要发挥现有组织体系的作用。
记者注意到,全国爱卫办不久前印发《关于开展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通知》,其中心理健康问题被重点提及,指出围绕疫情防控需求,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践行心理平衡等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心理健康,全国爱卫办也强调,各地要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引导公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引导群众把疫情期间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保持下去,坚持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分餐公筷、不食用野生动物等良好习惯。
“我国疫情防控中有很多好的做法,比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看似简单,实则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疫情防控的作用可能比疫苗更立竿见影。”毛群安称,美国公共卫生专家也因为看到了中国的防控成效,呼吁美国公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据了解,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防控传染病的传统法宝,在历史上防控鼠疫、血吸虫病、SARS等传染病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