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合理膳食行动,重点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减糖”的需求,部分企业通过宣称“无糖”“0糖”来吸引消费者,减糖食品成为新卖点。但同时,由于过度使用代糖而造成消费者在食用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反应问题时有发生。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表示,不鼓励食品企业以“0糖”“无糖”标识吸引消费者,应实实在在地减糖,如实告知消费者采取什么措施减了多少糖或用了什么甜味剂等。他建议,完善食品声称管理制度,借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做法,实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用语的标准化,畅通补充和更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渠道,保障普通食品在科学证据支撑下进行规范的功能声称。
单纯的减盐减油减糖
导致新的健康风险
“真实、科学的食品声称是消费者认识和选择各种食品、保健食品的有效工具,如何完善和规范我国食品声称管理工作也成为当前急待关注的问题。”刘昕告诉记者。刘昕是微生物药物工程与食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目前是教育部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刘昕认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减油、减盐、减糖的实施措施及目标,但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三减”就是终极目标,却忽视了产品营养健康属性的提升。
“当前我国食品营养基础理论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薄弱,针对食物中功能成分的高通量筛选、活性保持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对于食物的营养学评价多停留在对营养素构成的分析和生物功效的初步探索阶段,缺少采用流行病学大规模人群研究和营养干预研究,适合于我国国民体质的营养供给数据也极度匮乏。”刘昕对记者说。
刘昕还指出,目前我国食品声称管理存在声称要求不明确、声称功能的食品分类不统一等问题。如《GB28050-2011》仅列举了23种能量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标准用语,然而食品中具有营养和(或)生理功能的其他食物成分远不止23种。“部分普通食品因能量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使用受限,商家往往采用打‘擦边球’的方式与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声称产生关联。”他说。
食品工业健康转型
“减”与“加”需并行
刘昕认为,减盐、减油、减糖需要做好科普与引导,让消费者科学看待食品中的油、盐、糖,以市场之手倒逼食品企业有效落实“三减”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变民众的口味,按照科学规律循序渐进。
“食品企业的‘三减’与功能食品等新一代健康食品的‘加’需要尽早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它既需要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以实现迭代创新,更依赖于管理的疏堵结合和监管的有为和到位。”刘昕表示,我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含义绝不仅仅是减油、减盐、减糖的“三减”,而是需要发展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以科学为基础,以食品为载体,应用具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的食品。
他建议,一方面需要加强食物功能性成分与人体健康机理研究及功能性原料的开发,尽早实现对于特殊群体的“精准营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解析不同人群特殊营养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食品的研发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营养效果,提升产品健康内涵,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他还建议借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做法,在明确食品声称分类、定义的基础上,实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用语的标准化,畅通补充和更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渠道,保障普通食品在科学证据支撑下进行规范的功能声称。(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