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全国残疾预防日到来,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知名耳鼻喉专家龚树生教授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有的全国听力残疾调查显示,听力、言语障碍的残疾人群数量巨大。中国防聋治聋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作为医生,龚树生教授直言,在筛查中被发现听力有问题的孩子应该尽早接受治疗。可在临床实践中,有不少听障儿童被筛查出来,有些家长并没有重视,把医生的叮嘱当成“耳旁风”,错过了孩子最佳干预时机。
这位专家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对高材生夫妇生下的孩子,不到一岁就在筛查中被发现听力有问题。可是家中从无耳聋患者的父亲并不相信检查结果。夫妻二人带着孩子辗转多地求证,所有医生都建议,尽快给孩子植入人工耳蜗。可是,在家长的观望和等待中,5年过去了,孩子什么话都不会说。
龚树生指出,听力健康的科普工作亟需加强。为此,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设立了听力医学专业的科普委员会,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科专家赵宇教授担任主任委员,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多种载体让更多民众知晓听力残疾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赵宇教授表示,医生开展科普,把严肃的医学知识和案例,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与民众分享,具有一定权威性。
据悉,救助是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最重要的宗旨之一。该基金会与民政部以及相关企业等合作,免费提供助听器。多年来,通过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救助的听障人群已超过了10万人,其中包括为近2万人植入人工耳蜗、佩戴助听器等。双耳小耳畸形患者小刘如今已是昆明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他说,双耳小耳畸形严重损害其听力。听障让他内心封闭,不愿意社交。他曾佩戴过气传导助听器,但效果不佳。在中国听基会和声佗医疗的捐助下,他成功佩戴了品音牙骨传导助听器。这位研究生十分欣慰地对记者说,佩戴了牙骨传导助听器之后,日常交流再无障碍,感觉自己心理上与正常人无异。
采访中,赵宇教授告诉记者,先天性小耳畸形是体表缺陷之一。小耳畸形引起的最大问题就是听力问题。面对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医生不仅要想办法恢复其听力,还要想办法把修复外形,以减少外观残缺对患者心理造成的巨大影响。罹患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孩子不光是耳廓有畸形,往往有耳道闭锁。手术的方式是临床医生最容易想到的治疗方式,比如,通过耳道再造,让声音传到患者的中耳区;通过中耳手术重建听骨链,让声音传到内耳;通过人工耳蜗的植入,使患者的耳朵恢复听力;或者是把一些特殊的助听器通过手术植入到头骨上,让患者的听力得到明显改善。
不过,手术是有风险的,且有可能出现并发症,实际上,并非每个患者都愿意接受手术。赵宇教授说,单侧耳聋患者对于非手术干预的愿望往往非常迫切。如果患者只是耳道闭锁或者是畸形造成的传导性耳聋,医生可以通过骨传导助听器让他们的听力完全达到正常。据悉,单侧耳朵听力不好,会引起声源的定位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甚至引发人身安全问题。这位专家解释,比如,汽车和摩托车从身后飞驰而来,司机按喇叭发出警示,可是患者却分不清危险来自左边,还是右边。单侧耳聋患者在社交中也会遇到尴尬。骨传导助听器有很多种形式,有通过胶布粘在耳朵的皮肤上的,有头戴式骨导助听器,有眼镜式骨导助听器,但是患者常反映不舒服,也不方便。
据悉,人的牙齿跟头骨紧密相连。赵宇教授解释,通过牙齿的振动引起头骨的振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骨导听力,既隐蔽又高效,可让患者的听力接近正常。牙骨导助听器就像正牙的牙箍一样,完全无创、简单安全。相关企业董事长普强凌接受采访时透露,企业研发人员已通过技术的更新,牙骨传导的临床听力效果超过外科植入骨锚助听器,而价格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据悉,今年的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是“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建设健康中国”。龚树生教授说,在听力残疾预防方面,中国普遍开展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一线城市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几乎达到100%。在北京等大城市,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和耳聋基因的筛查可同步进行。通过基因筛查,一部分与遗传相关的基因突变能够被较早地发现,患者得到干预。
在采访中,龚树生表示,有听障问题的老人亦应当得到更多关爱。他指出,如果老年人的听觉出现了问题,会给很多生活、社会交往带来问题,随之带来的就是认知能力下降,需要引起重视。这位专家透露,相关对照研究显示,接受干预的听障老人和未接受干预者,经过3到5年,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差别明显,在第5年时,未接受干预的听障老人发病率是接受干预者的近3倍。
如何发现老年人听力出现问题?龚树生教授表示,交流时老人总在“打岔”、总要重复或者反复询问,这都是明显的“信号”。一些老年人佩戴助听器后,随着听力损失程度加重,子女应该及时为老人更换新的或者功率更大的助听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