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阿坝州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18岁的赵毅忙得不可开交。只见他刚点完一袋袋无痕短裤数量,又和几个年轻小伙把打包好的产品搬上货车……“装完车,就要运到浙江去。”
赵毅家住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村,离总部车间不到2公里。今年6月,他参加完高考,就跟母亲到车间上暑假班。“来了2个月,每月固定工资有2000多元。”赵毅告诉记者,因为就业灵活,“所以来这里‘挣点学费’。”
“来料加工投资少、门槛低,就业灵活,给我们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带来很大便利。”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负责人杨梅说,这得感谢这些年浙江干部的牵线搭桥和大力支持。
利用浙江优势资源
把产品卖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在浙江对口支援下,汶川县率先建起来料加工总部车间,并逐步在全县乡镇和村寨建成36个来料加工分车间,带动15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每月人均增收超2200元。“其中,残疾户和脱贫户的就业比例达12%左右。”杨梅说。
刚开始,汶川来料加工发展遇到不少挫折,特别是产品合格率不高。为提升业务技能,汶川以镇为单位开展技能比武,并层层选拔业务人员参加全县来料加工技能大赛,培养了32名“本土师傅”开展师徒结对“传帮带”。同时,利用浙江服装企业的优势资源,每年组织业务骨干到浙江跟岗学习。如今,加工产品合格率从之前的45%提升至98%以上。
有了质量保证,汶川的步子迈得更大。一方面,积极加强与浙江义乌、湖州等地的合作,在做好无痕短裤、内衣等来料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外贸童装加工等业务,并与浙江大型外贸公司合作,把加工产品卖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汶川加工量突破200万件,相当于去年全年加工总量,基本实现由“被动输血”向“自主造血”转变。另一方面,向浙江学创新精神、注重开拓自主业务,注册“阿浙秀”“秀禹义”商标,将藏羌元素融入产品,设计研发出围腰、衬衫等新产品。去年,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自主接到首批5万件的日本短裤订单。这也是车间迈出“来料加工”向“来单加工”转型第一步。
依托浙江数字赋能
推动生产从线下到线上
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依托浙江数字赋能,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还建起智联数据平台,推动生产从线下到线上。“想看任何一个车间的情况,点击屏幕就可以了。”杨梅说,在浙江对口支援下,车间越来越智能化,管理起来越来越方便了。
“我做了多少件,手机上就能看到,上个月我挣了4000多元。”在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车间,七盘沟村村民蒲应娟点开手机展示给记者看。
“接下来,我们将大力推广汶川‘总部车间+分车间’的就业模式,把来料加工车间拓展到阿坝州内的壤塘、理县、茂县等地,帮助高原地区更多藏羌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阿坝州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浙江驻阿坝州帮扶工作队队长钟方成说。
随着订单增多,杨梅也有了新的谋划——以汶川为原料生产地,州内其余县市为原材料加工地,形成一套全州参与的产业链条,“届时阿坝州就像一个小‘义乌’,我们还准备尝试跨境电商,带动更多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稳就业促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