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位于雅安市荥经县五宪镇阳春坝村的荥经县冷水鱼(鱼子酱)现代农业园区,全省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正在这里进行。会议现场的气温低至4℃,但一组数据却让全场热腾起来。
“园区全部投产后,雅安全市的鱼子酱产能有望达到270吨。届时,来自四川的鱼子酱将占据全球产量的45%,位居全国首位!”
振奋的气氛还未散去,一个问题让全场再次安静。“但在四川,暂时还找不到第二个比肩鱼子酱的水产业。作为西部水产养殖第一省,全省有17个品种养殖产量居西部第一位。如何打造四川水产业‘第二颗鱼子酱’?”
随着现场会往下推进,答案逐渐清晰。
如何养?“把鱼虾养在工厂里”
拥有四川首个稻渔产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内江市水产品总产量14.16万吨,排名全省第三,渔业经济总产值62.2亿元,排全省第二。
“尽管各项成绩排名靠前,但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仍旧面临一些挑战。”内江市渔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兆祥坦言,渔业空间发展受限就是其中之一。
不只是内江。四川省渔业资源丰富,随着水库湖泊环保管控力度加大,池塘养殖面积增加潜力有限,渔业产业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把鱼虾养在工厂里”的设施渔业成为突破口。现场会上,拥有“新津黄辣丁”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成都市新津区分享了经验。
新津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志斌介绍,通过中央渔业发展补助储备项目、成都市推动老旧农业机械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结合养殖业主需求,新津区策划包装了一批设施渔业项目。同时出台了政策支持设施化水产项目建设,明确对新建或改扩建规模化、标准化、立体化水产养殖项目,建成投运后按照固定资产30%给予补贴。
“黄辣丁‘游’进了工厂里。”陈志斌说,现在,新津区已经发展15家设施渔业养殖户,养殖品种以鲈鱼、南美白对虾、黄颡鱼(黄辣丁)为主,年均总产量达到350余吨。
当前,四川正全力支持设施渔业发展,明确支持陆基设施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圈养、“鱼稻(菜)共生”及“渔光一体”等设施渔业建设,试点示范一批现代设施渔业项目。此外,四川已经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设施渔业纳入项目补助范围,同时将设施渔业尾水处理相关设施设备纳入补助范围。
“发展水产业,营商环境很关键。”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水产经营主体扶持机制不健全,落实纾困解难措施不多等问题,四川将建立健全省、市、县分级结对帮扶机制,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增产值,推动精深加工取得新突破
鲟鱼剖腹、取卵、拌盐、装罐......一共17道工序,四川卡露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露伽科技”)的鱼子酱生产工人仅用15分钟就可以完成。
2021年,全国最大的鱼子酱生产企业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出资5亿元在四川注册成立卡露伽科技。
年均径流量每秒104立方米,年平均水温介于7℃至16℃,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优良的荥经县五宪镇,很快被确定为卡露伽科技的鲟鱼养殖基地。这一次,跟随卡露伽科技落地四川的,不只是养殖基地,还有一条国际一流的鱼子酱精深加工生产线。
这一条生产线,将在未来几年内将雅安市的鱼子酱年产量从60吨直接提升到270吨,增加5亿元的水产综合年产值。
而更早发展鱼子酱产业的天全县,当地已经建成3条鱼子酱和鲟鱼肉生产线,加工鱼子酱、鱼柳、鱼肉等冰鲜产品。去年,天全县鱼子酱产量60吨,出口45吨,鱼子酱及副产物出口创汇1368万美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14%。
精深加工是提升水产业综合产值的重要环节。“预计今年四川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766亿元以上,同比增长5.3%以上。这是继去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首次超过700亿元后实现的又一大突破。”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四川水产业要从两方面入手,推动精深加工取得新突破。
一方面要做强老企业。聚焦重点水产加工企业,通过“一企一策”有针对性给予企业政策扶持,重点解决原料不足、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水产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提高产能,推动产品多元化发展。
还要培育新企业。接下来,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超十万吨的9个市和3个产业集群建设地区要因地制宜推动水产品初加工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水产加工企业,不断提升产业链价值,力争新培育加工企业5家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