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达州11月1日讯 10月30日,“新时代川渝乡村振兴文学建设暨罗伟章创作研讨会”在四川达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幕。会上,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了相关学术研讨。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省作协副主席李怡,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乔世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凌孟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唐忠会,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郭洪雷,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刘永丽,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范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教授何光顺针对罗伟章小说“三史”进行了深度剖析。
李怡认为,《隐秘史》在技巧方法上突破了传统乡土小说以写实为主旋律的艺术范式,显示出奇巧性,但其内在叙事伦理继承的仍是鲁迅现实的精神向度,彰显出作家书写时代、传递社会关怀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刘永丽认为,不同的族群因各自文化形态差异,其声音所标志的文化也有各自不同的意涵,《声音史》所构建的声音世界,即是涵盖无穷文化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凌孟华则分析了《隐秘史》不同版本的探索与突破。唐忠会指出,“三史”呈现了乡村图景的宽度和深度。乔世华认为罗伟章不走聚焦大人物大事件的宏大叙事写作路线,而是试图重建新的历史体系,为微若草芥的普通生民立传代言。范藻论述了“声音书写”建立起的文化坐标及乡愁美学。郭洪雷、何光顺则分别从时代性和文学性、听觉叙事角度展开研讨。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罗伟章向主办单位、线上线下参与嘉宾表示由衷感谢。罗伟章说,作家的光荣使命是对世界的发现,其中包括对故乡的发现。故乡与作家在精神层面是共同生长、相互辅助的关系,故乡的山水、历史和人文立定作家的根基,也成就作家的想象。如果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故乡和生活也就不值得书写。写作从本质上讲是提醒生活和心灵的缺席,所以,一个作家要始终保持耐心、保持昂扬的精神气象,保持与自我灵魂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保持清醒和自觉。同时,要强调有效想象,避免让文学矮化、窄化、庸俗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作大会总结。李明泉指出,本次研讨会以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学建设之名而聚集,汇聚起多个行业、多家单位的力量,得到两位中国作协副主席、四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的关注,集合了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山东、辽宁、浙江、甘肃、重庆、四川等多个地区的评论家和专家学者。本次会议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现场的代表作家罗伟章作品进行解读,对其创作深层机制进行发掘,对其艺术经验进行系统化梳理和研究,对其成就和成就下面隐藏着的艺术追求精神进行表彰和发扬。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研讨集中、交流充分,研讨成果既有视野广度、理论深度,又有思想高度、情感温度,是一次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的文学创作实践与批评领域的学术盛会。
闭幕式上,还进行了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庆宁、罗伟章向四川巴山作家研究院的赠书仪式。(夏天)
|